马说教学设计参考 篇一
教学设计主题:马的生活习性与特点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让学生了解马的基本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物保护意识。
一、教学准备
1. 马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课件,包括马的生活环境、食物、行为特点等内容
3. 学生工作纸和铅笔
二、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对马的认识和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马的生活习性(20分钟)
a. 展示马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马的外貌特征。
b. 通过课件介绍马的生活环境,如草原、马厩等,让学生了解马的生活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c. 让学生观看马的行为视频,了解马的行为特点,如奔跑、踢腿等。
3. 学习马的食物(15分钟)
a. 通过课件展示马的食物,如草、谷物等。
b.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马为什么喜欢吃草,以及草对马的作用。
4. 活动:观察马的行为(20分钟)
a. 引导学生分成小组,观察马的行为。
b. 学生记录马的行为,例如吃草、奔跑、互相咬嘴等。
c. 学生在小组讨论自己观察到的马的行为,并展示给全班。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a. 让学生总结所学的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马和其他动物。
6. 课堂作业
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附近的马的行为,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心得。
马说教学设计参考 篇二
教学设计主题:马的运动与运动技能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马的运动与运动技能,让学生了解马的运动方式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一、教学准备
1. 马的模型和图片资料
2. 课件,包括马的运动方式、奔跑、跳跃等内容
3. 学生工作纸和彩色笔
二、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对马的运动方式和特点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马的运动方式(15分钟)
a. 展示马的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马的运动方式。
b. 通过课件介绍马的奔跑和跳跃等运动方式,让学生了解马的运动特点。
3. 学习马的奔跑(20分钟)
a. 引导学生思考马的奔跑速度和奔跑姿势对马的生存和繁殖的重要性。
b. 让学生借助马的模型,通过手工制作马的奔跑姿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学习马的跳跃(20分钟)
a. 通过课件展示马的跳跃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马的跳跃高度和技巧。
b. 让学生设计并绘制自己想象中的马的跳跃场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a. 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马的奔跑姿势和跳跃场景,并分享设计的故事。
b.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动物是如何运动的,以及动物运动与生存的关系。
6. 课堂作业
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附近的马的运动方式,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心得。
马说教学设计参考 篇三
马说教学设计范文参考
篇一:《马说》教案
第23课 马说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欣赏图片并导入:
二、了解文体及作者:
明确: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或“论马” 。
2.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三、课文阅读及翻译:
1.全班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
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
4.指导翻译: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
2)讨论: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
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
5. 试译全文:
四、课文分析:
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 寓指人才。
“伯乐”: 寓指赏识才的人。
“说天下无马的人”: 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讨论2: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
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讨论3: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子并释义。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三)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虽”字的用法:A.虽然 B.即使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六、总结全文:
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点难拨疑,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五、反思学习,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六、迁移创新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教后反思】
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篇二:《马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我是 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马说》,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第二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8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三、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2、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四、说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五、 教学过程
1 马的世界 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2 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用多媒体展示)
3 讲解背景故事 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
4 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
第一步: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范读。范读是为了体现教师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一个学生朗读,然后全体朗读。这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三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第四步 个别学生朗读,学生集体评议,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的诵读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学生的评议可能回涉及到这么几点:(1)5个“也”字句的语气(2)最后一段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嘴脸的句子和自问自答的句子的语气。(3)整篇文章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进行朗读。
5 精品细读 教师此时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学生已较透彻地把握了文章。接下来该呈现出文章最实质的内核了,“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了。
6了解作者 依据文章推测作者此时的处境和所怀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和刚才的推测相印证。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
7 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 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长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这个环节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读后感的形式,具有灵活机动性,又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六、板书设计
篇三:《马说》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助读: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掌握:名、时、地、评、作)
2.关于“说”的文体知识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一词多义 马之千里者 安求其能千里也 而伯乐不常有 之 策之不以其道 其其真无马邪 而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执策而临之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食马者: ②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邪:“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我找到的重点词语解释:
六、整体感知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么样的?千里马受到哪些不公正待遇?
2.食马者的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我的疑问:
探究案:1.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人?“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的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检测反馈: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祗辱 骈死 槽枥 粟 外见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2.下列加点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之不以其道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执策而临之
3.“以” 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执策而临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理解填空。
①突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②叙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4.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理解:
5.翻译: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我的收获:
篇四:《马说》课后题及答案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关键语句。译文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加点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处的含义即可,至于语法意义,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
三、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个别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篇五:《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
2、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3、理解作者托物寄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4、能背诵、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查找资料,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课堂采取读-议-讲-练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课后结合相关资料及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加深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2、体会文中韩愈所表露出的在压抑中奋起的个性。
3、在现实社会中既重视老师、伯乐的作用,又不坐等伯乐发现自己,而要努力学习真本领,积极推销自己,使才能得到发挥。
教学重点:
1、读懂理解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加强人才观教育
教学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过程
一、 教师导语引入:
先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1:刘翔跨栏照片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1、是教练发现了刘翔是个练跨栏的人才,如果没有教练发现他,他也不可能成功。
学生2、如果没有教练对他加以正确的、科学的指导,他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设计意图:用奥运冠军刘翔这匹千里马被伯乐孙海平发现作为导语,一是因为刘翔刚刚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体育天才,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马;二是因为刘翔从一个跳高运动员成长为跨栏名将,他的教练孙海平确实起到重大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伯乐,举他们的事例引入,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增加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
二、 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2: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
2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理解作者托物寄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5、认识到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加深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6、体会文中韩愈所表露出的在压抑中奋起的个性。
7、懂得在现实社会中不坐等伯乐发现自己,而主动积极推销自己,使才能得到发挥的道理。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了解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学习时有的放矢,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需要掌握的,学习时思路就会更清晰,就更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三、 检查预习情况
1、 投影3
《马说》
韩愈
教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说”这种文体的有关常识以及我们学过的“说”有哪些。
学生:读所查资料:“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我们学过的“说”有《爱莲说》、《捕蛇者说》等。
教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
学生:读资料: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2、教师:同学们预习的都很充分,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大屏幕
投影4
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跟现在的杂文相似.“马说”即谈马,论马.
投影5: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散文健康发展的道路.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马说》一文就表现了韩愈怀才不遇的愤慨.
3、教师:下面我们再一起处理一下本课的字词,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6;
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
(1)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 )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 )或尽粟一石 (4)食( )马者
(5)才美不外见( )
教师提问学生,给出正确读音
投影7、
辨析词义
1、策 2、食 3、其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 )其真无马邪( )
执策而临之( ) 食不饱( )其真不知马也( )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投影答案
投影8;
指出下列句子加线的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字。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才美不外见。( )
学生回答后,投影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这一环节很重要,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有的放矢,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四、 初步疏通课文大意
1、教师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体会感情。
2、学生听录音。
3、听录音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感情,并尝试当堂背诵。
4、教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课文翻译。
5、学生讨论。
6、讨论后派代表翻译课文;同学之间互相评论,指出不足。
7、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了解课文大意,进一步体会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是很重要的,直接牵涉到下一个环节学生能否准确、恰当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通过查资料,通过同同学们的讨论,通过反复朗读来解决问题,同样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
五、具体分析课文:
教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全文,看屏幕,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9
思考:
1、 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什么?伯乐比喻什么?
2、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
3、 课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学生1、本文的主旨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学生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学生3、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学生4、作者之所以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韩愈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肯定成绩。然后进行知识扩展
教师:封建社会埋没了不知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欲为圣明除弊事”的韩愈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许多的人才,想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事,无奈社会黑,多次被贬,结局凄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基本了解作者思想感情,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
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六、深入研讨,扩展思维
1、教师:同学们对作者的思想,对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伯乐,确实什么样的人才也会被埋没。那么,在当今社会,从刘翔的事例中,我们能概括出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伯乐的作用?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呢?
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师:如果是伯乐,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多发现人才,像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就对刘翔的成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如果觉得自己是个人才,也不能在家坐等伯乐上门,而要主动推销自己,让自己这块金子不被埋没,早日发光。如果想成为真正的人才,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同时,注意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使自己成为像刘翔那样的千里马。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标中教学要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要求,体现学校创建省德育特色示范学校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
七、 归纳概括
由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重点
这节课我们加深了对“说”这种文体的理解,了解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学习了一些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特别是懂得了成为人才所必备的条件,既要重视伯乐的作用,又不能坐等伯乐的发现,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成为真正的人才。
八、教师鼓励学生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早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九、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预习新课 3、以《我的人才观》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篇六《马说》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师: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化名人的名作,就像地球有南极和北极,一天有白昼和黑夜,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沉浮。生在晚唐乱世的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乐观豪迈的刘禹锡虽想通过政治革新富国强民,却终究失败被贬谪在凄凉之地二十三年;才情卓著的东坡居士面对朗朗明月,欲乘风归去,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矛盾重重的难题,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竭力求得一个圆满的答案。那么,唐朝文学家韩愈完成的是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呢,让我们随着《马说》去探讨“人生”这个“此事古难全”话题。
二、“文”“言”之争——孰重?孰轻?
师:《马说》是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语文老师一直有一个争论,就是到底应该以积累文言知识即“言”为主,还是应该以欣赏文章内容即“文”为主。当然,文和言的有机统一是必须的,但是,我认为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同学们来说,应该先打好言这个基础。我曾经向大家推荐过预习文言文的方法,即“分类归纳法”、“举三反一法”和“难点突破法”,我们现在就来检查预习的效果。
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投影:
1、读准生字的音
一石衹辱于 骈死 槽枥 粟 食马者
师:接下来我们看通假字。
投影:
2、辨清通假字的义: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师:在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遭遇一词多义的情况,根据语境,辨清一个词的不同义项,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
投影:
3、比较一词的多个义项: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粟一旦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生:第一个而字表转折,第二个而字表修饰。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第二个而字表顺接。
师:顺接和修饰有什么区别呢,顺接表示两个动作或行为依次顺序发生,如果前一个动作是更为了清楚地表明后一个动作的情态,那么,就是修饰了。举例来说,我们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羞涩的词语“掩口而笑”,而就是表示修饰。
生:第一个食是吃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饲养,第三个也是吃,一食就是吃一顿。
师:请问今天早上,你食的是什么?
生:我食了馒头。
师:好食吗?
生:很好食啊!
生:第一个虽是即使,第二个是虽然。
生:我反对,第一个是虽然,第二个是即使。
师:虽然和即使有什么区别呢。
生:即使是将来时,表示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虽然是现在时,表示这种情况是已经发生了的。
师:呵呵,你真是学贯中西啊。简单地说,“虽然”表示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而“即使”表示这种情况还没有出现,根据文章分析,作者认为“有名马”是假设的情况还是实实在在的情况呢。
生:实实在在的情况,所以第一个应该解释成虽然,更合情理。
师:举三反一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文言学习方法,它能够让我们在融会贯通中更好地理解掌握一个词的意思。
投影:
4、积累一词的多个实例
或:有时 安:怎么
一食或尽粟一石安求其能千里也
生:或置酒而招之。
师:我们马上还能在下一个单元中学到“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字也是同样的用法。安解释成怎么的例子很难回忆,好好想想。
生: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嗬,记性真好啊!如果我们平常能有意识地用举三反一法去学习文言文,那么文言学习的过程,就好像跟老朋友约会一样了。再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个重点段落。
投影:
5、难点突破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生:……
师:现在,关于文言文的“言”,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里,似乎包含两个对象,一个是千里马,一个是食马者,那么,这个之字到底指代谁呢?
生:指代千里马,鸣之,就是之鸣的倒装。
师:我不太确定有没有这样倒装的方式,但是,你根据平常的学习经验来推测的方法值得表扬。
生:之指代千里马,食马者在句子中间省略了。
师:或者说,之字没有意思,是作者为了凑足音节,和前文构成排比句式而加上的语气助词。因为,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非常讲究文章的文采的。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言文的文和言,应该有机统一。解决了“言”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说说本文的 “文”。经过预习之后,你有什么要和大家分享的独特感受,或者有什么想要和大家交流的疑惑呢。请大家一边听课文朗读,一边组织语言。
生:韩愈写《马说》有什么用意?
生:我觉得千里马好可怜,遇不到伯乐,而且遭遇还那么惨。
生:我为古代那些有才之士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
生:我觉得,千里马也不必愤怒,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生:我在想一个问题:千里马为什么一定需要伯乐呢?
师:你是不是想到了毛遂自荐的故事?同学们的发言,都是自己用心贴近文本的独特感受,很好,我们希望的就是这样的读书方式——用心用情。
三、马能千里——福兮?祸兮?
师:而我最困惑的是,一匹马,成为一匹千里马,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
生:我觉得是一件坏事,乐极生悲嘛,千里马的命运多么悲惨。
生: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千里还是可以逃脱奴隶人之手,奔向自己的广阔天地的呀。
生:我觉得是好事,我还是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师:你一定是一个内心充满了美好的希望,特别积极乐观的人。
生:我觉得是一件坏事,千里马的才华太出众了,有可能就会被人欺负,遭人嫉妒。
师:古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凯旋之后,遭到了许多人的攻击。他非常苦闷,这时候一个跟他友善的人就劝他放宽心态,他说,你看鸡群里,那只挨啄最惨的公鸡,一定是鸡群里最漂亮的一只。
师:身为一匹千里马,是福是祸,我们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发表了看法,现在,让我们回到韩愈的时代,联系他的.处境,用韩愈的原文来回答这个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我们将要在文本中穿梭,看看你们能不能跟得上节奏,请注意听老师的提示语,大声说出正确的句子。对于千里马来说,才美能不能外见,能不能以日行千里著称,关键因素是有没有遇到伯乐,因为——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千里马是依赖着伯乐而存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传说中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投影: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备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师:看来,韩愈说的一点不错,真的是——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师:俗话说,慧眼识英才,有了伯乐的慧眼,千里马才从普通的马里脱颖而出,但是不幸的是——
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这就决定了许许多多的的千里马难逃厄运,常常只能——
生: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师:从表面上看,千里马不以日行千里著称的原因是——
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师:但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师:关键字是哪两个?
生:不知。
师:食马者不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且还有种种更加过分的不知马的表现——
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师:请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形容食马者的种种行为。
生:有眼不识泰山,有眼无珠……
师:这是多么无知和可笑啊。可是,更可笑的是,他们还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无马!请你仔细读读,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食马者。
生:愚蠢。
生:可笑。
师:一个人可笑往往是因为——
生:无知。
生:自欺欺人。
师:欺人者,必先自欺。
师:面对这样的食马者,作者怎么说?
生: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师:呜呼,后面加一个感叹号。一般表示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我们在本册也学过的。
生:《藤野先生》,“呜呼!无法可想……”
四、天下无马——是耶?非耶?
投影: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师:天下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请咀嚼这句话中的带点词语,你能从中品味出作者什么样的强烈情感。
生:对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同情。
师:强烈一点,怎么说。
师:深切的同情。
生:对狂妄无知的食马者的辛辣的讽刺。
师:关于“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有两种翻译:第一种是大概是不知道千里马吧;第二种是其实是不知道千里马呀。你认为,哪一种翻译更切合韩愈所需要表达的意思。
生:我觉得是第一种,这样表明作者希望千里马以后能够遇到伯乐,因为大概表示一种猜测。
生:我觉得是第二种,因为我觉得作者认为当时没有伯乐,他非常肯定这一点。
生:我觉得是大概,他可能是觉得虽然伯乐少,但是总还是有的吧。
生:我觉得是其实,作者对食马者的行为非常愤怒,语气很强烈。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其实表示肯定,程度重,大概表示猜测,程度轻。请这边的“温和派”和那边的“激进派”分别读读两种翻译,想想,哪一种比较切合作者的意思。
生: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生: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师:再读。对比明显点。
生: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生: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生:还是用第二种解释,表达的讽刺的意味更强烈一些。
师:从这句话里,我们能够感觉到作者对食马者的不知马的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控诉。“天下无马”,是耶?非耶?如果千里马能说话,千里马可能会怎么说?
投影: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
生:不知马也。
师:注意,是千里马在说话,千里马知道自己是千里马,他所悲愤的是,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
生:无伯乐也!
师:齐读。
生: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无伯乐也!
五、韩愈《马说》——说马?说人?
师:如果我们了解一下韩愈的生平经历,就会知道,世上的伯乐稀缺到了什么程度。
投影:
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幼年早孤,由嫂抚养。《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师:韩愈的这种亲身经历遭遇,正是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搜索你的记忆,你还能想到和韩愈有同样遭遇的古代名人吗?
生:杜牧。苏轼。杜甫。
师:韩愈曾经提出“不平则鸣”的文学创作的理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人的不平之音。
投影:
同是怀才不遇人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由此可见,《马说》说的不仅仅是千里马的遭遇,也不仅仅是韩愈个人的遭遇,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就你的理解来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生:大多数有才华的人都怀才不遇。
生:如果这些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多好啊,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许会加快很多。
师:作者面对这种现象,心情如何?
生:愤怒。
生:但是又无可奈何。
投影:
本文通过对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师:作者的这种强烈的愤懑之情,不能直接说,或者不愿意直接说,于是就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来含蓄地表达。我们再来回答开始的问题,《马说》是说马还是说人?是直陈其事,还是另有寄托?
生:另有寄托。
师:由此我们知道,韩愈的《马说》和去年我们学过的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都是作者借外在的物来言说自己内心的志,即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
投影:
说: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师:在托物言志的文章里,事物往往因为有所寄托而获得了新的含义,而这种含义又因为广为流传而成为一种众所周知的符号。就像我们现在说到莲花,就很自然地想到君子一样。说说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在现代语境里的含义
投影:
千里马——贤才
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或明君
食马者——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师:千里马难遇伯乐,就像贤才难遇明君。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他给了一个人杰出的才华,也许就不会再给他极佳的运气,所以,千里马难以遇见伯乐,几乎是古往今来大多数人才无法摆脱的宿命,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该怎么办?韩愈的一篇《马说》给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揭示了这样一个人生的难题,但是,他用他的一生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解答。
投影:
韩愈,文学家、散文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尤其著名。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主张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反对内容空泛;在文学语言上主张“陈言之务去”,即除去陈词滥调,讲求文学语言的流畅简洁。与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杜牧把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歌并列,成为“杜诗韩笔”。他所提出的“不平则鸣”的文学创作的观点影响深远。
师:韩愈一生的成就是辉煌的,如果你是当朝皇帝,在他死后,要给他一个谥号,以概括他的最突出的成就,你会用哪一个字?
生:文!
师:呵呵,确实。看来大家都有当皇帝的才能啊,都是千里马啊。作为一匹千里马,和大多数人一样,韩愈也没有幸运地遇到伯乐,但是,他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崛起,从人生的山重水复走向了柳暗花明。
六、怀才不遇——崛起?沉沦?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人类历史上,愚妄浅薄的食马者何其多,慧眼独具的伯乐何其少,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的悲剧何其常见!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同社会,到目前仍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如果有一天,当你也陷入怀才不遇的困境,那时的你,将何去何从?让我们也像韩愈那样不平则鸣,有感而发吧。
学生写作。
师:就快要下课了,所以,课堂上,老师只能给一个同学展示的机会了,谁要争取?没有人?要记得,此刻——
生:此刻沉默,你将埋没。
师:哦,有三个人都不想被埋没,怎么办呢?你们猜拳吧,公平竞争,我可不想充当埋没人才的食马者啊。
学生猜拳,周元胜出。
师:面对着机会,周元没有放弃,她用自己的坚持和自信,赢得了展示的空间,掌声送给这匹顽强的千里马。
周元: 假如我怀才不遇
我会安慰自己,对自己说
你要坚持
假如我怀才不遇
我会鼓舞自己,对自己说
你要行动
假如我怀才不遇
我会相信自己,对自己说
你要自信
是的
假如怀才不遇真的发生在我的身上
我一定会承认自己
并且
更努力
让全世界都接纳我自己
师:周元,你的诗写得真好,幸亏你争取了,否则就被埋没了。是的,千里马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也可以自己争取甚至创造机会的。我也写了一首诗,也不想埋没,所以,也要自己创造机会展现一下自己。
投影:配乐朗诵
我知道
卢望军
如果,我竟
以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概率
拥有了千里马的资质和模样
我一定不会忘记
磨砺我的蹄子,迎向雨雪风霜
因为我知道
世界是堵冷冷的墙
我必须让自己强大
才能去到我魂牵梦绕的远方
可是,远方
也许烟雾迷离,尘土飞扬
而我的肩上,
也许拖着根根沉重的马缰
没有蓝天白云青青的牧草,
也没有广袤的原野供我四蹄飞扬
但我不会叹息,说
命运如此不公,实在叫人沮丧
因为我知道,
当我好成一颗珍珠,
沙土便再也难掩我的光芒
而现在,
当阴霾重重世界似乎迷失了方向
我只需要
把心安顿好
静静地做自己的事
我相信
远处一定有广阔的天
有欣赏的目光
如果有一天
我真的也怀才不遇
我想这一刻
我比任何时候更确切地知道
我的故乡在远方
而我的脚
始终在前行的路上
师: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怀才不遇,那就做自己的伯乐!
投影:
做自己的伯乐!
篇七:《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宁海县梅林初级中学 赖小珍(13646617613)
【教学设想】
文言文教学学生普遍不喜欢,觉得翻译枯燥无味,我在设计的时候,就设想,如何既把文章讲透,又让学生有兴趣学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就是对千里马之死的探究,窃以为这一探究深入浅出,既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出了许多,又可以很好的将字词句的翻译落实渗透在里面,让文言知识一定程度上得到巩固。进而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事实,结合作者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并让同学们联系实际,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以下就是我基于梅林中学的学生学情,设计的《马说》教学设计,部分环节是我上完之后,改进的。整体上下来,比较流畅。只是,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在上课之前,必须给足学生15分钟,自己熟读并尝试梳通课文。如此,课堂就更活跃了,学生对文言词句也巩固得比较好,对课文内容也解读得比较到位。
【教学目标】
1、 了解“说”的文体和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2、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临、其等。(重点)
3、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重点)
4、感知食马者的形象(难点),明确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寓意。(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导入
齐读文题“马说”,两次。(一方面让全体同学立即因简单的课堂活动进入课堂,集中课堂注意力,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题解做铺垫)
预习过的同学告诉我,这是关于千里马的说,还是关于普通马的说?——千里马。
之前,我们也学过一篇“说”,还记得吗?——《爱莲说》。
《爱莲说》即“说说喜爱莲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议论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又怎么解?说说千里马(论千里马)。“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见,《马说》是什么文体?——议论性的杂文。
千里马有什么好议论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读顺《马说》
自由读《千里马》一次(读准字音,边读边在书本上标注出生字新词的注音)
再自由读两次,读顺,读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三)再次齐读,了解千里马
边读,边找出揭示千里马最终命运的句子: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中忍受耻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面。(注意:祇的字形;故、虽、于、骈死翻译)
简单的说,千里马最终的命运就一个字——死。
结合文章猜一猜,千里马可能有哪几种死法?
1、饿死——依据: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注意:食的翻译)
请问:如果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应该怎样喂?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粮食。(注意:之、食、或、尽的用法和翻译)
可结果,喂马的人怎么喂的?有没有一石粮食?食(shí)不饱,力不足(注意:食的翻译)
翻译:吃不饱,力气不够。
(此处上课时,学生可能找依据,直接就找的是“食不饱,力不足”,当然是正确的,如此,即可也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那千里马应该怎么喂?“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如此,同样可以将相关语句翻译分析,掺杂其中,全面准确。)
2、 打死——依据: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鞭打它却不用正确的方法。(注意:策、之、以、道的翻译)3、累死——依据: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没有吃饱的)
翻译:才能和美好的品质没有显现,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不能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注意:才、外见、且、欲、等、得、安的翻译)
(在没有吃饱,力气不够的情况下,还要要求它日行千里)
以上同学们说的千里马都是因为身体上遭受摧残而死的,它还可能是怎么死的?
4、抑郁而死——依据: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注意:而、通的翻译)
明明是千里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明明是千里马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翻译:不以千里马称呼它。 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巩固翻译)
其抑郁,简单地说是因为——怀才不遇。对,因为怀才不遇而愤懑。
(四)探究课文,理解千里马
1、不管千里马是饿死的,累死的,打死的,还是抑郁而死的,总之,它最终的结局是死。
有人画了一张千里马临死之前的漫画,你说,画面合理吗?为什么?(自由说)
明确:合理。千里马瘦骨嶙峋,饿的;垂头丧气,抑郁的;抬脚吃力,累的。
死了自然而然就被埋没了,那千里马被埋没是谁造成的?食马者。
哦?依据是——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注意:食、而的翻译)
2、可见,食马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知。
3、具体怎么个“无知”呢?文中具体描写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翻译:鞭打它却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才能充分发挥,听它鸣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啊!”
(注意:策、以、道、食、尽、材、而、通、策、临、之的翻译)
请同学们也在自己脑海里构想一幅漫画,这幅漫画要求勾勒出食马者形象,想想:这幅漫画中有哪些人,哪些道具,他们的动作、神情都是怎样的?你会找哪些词来形容漫画着的食马者?(自由言说)
学生发言摘记:千里马,高高瘦瘦的,旁边站着一个渺小矮墩的食马者,手执马鞭,又无奈,又暴躁,大声咆哮的样子。
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有眼无珠,愚蠢,无知,浅薄……
食马者的确愚妄浅薄,可是,作者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写愚妄浅薄的食马者和被食马者埋没的郁郁而终的千里马吗?——不是。那作者其实是为了写谁?
(五)结合背景,参透千里马
课件展现: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他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岁中进士后,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三次参加吏选,又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后,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遭权臣谗害,贬官阳山令. 晚年,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千里马指的是——像韩愈一样的怀才不遇的人才
食马者指的是——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六)融情朗读,读懂韩愈
自由读,找出最能读出作者情感的语句,反复读,反复揣摩。(明确后朗读指导,读出味道,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怎样才会不愤懑?遇到伯乐。
那伯乐指——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希望统治者能赏识任用人才的愿望。
(七)动情朗读,读出自我
每个人都是一批千里马,假如现在你正被埋没,你会怎么做?(自由言说)示例: 毛遂自荐。
(八)完成作业,回味千里马
1、背诵课文
2、熟记 :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临、其等文言词的意思。
3、熟记以下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6)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九)板书设计:课文理解以课件形式展现,黑板上板书重点字词翻译。
马 说——韩愈
而:表示转折,然而; 是:这; 或:有时; 且:况且;
安:怎么; 等:等同 道:正确的方法; 临:面对。
【反思与改进】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很喜欢上古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
可,此前的文言文教学,依照惯例让孩子们进行翻译,孩子们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转眼就忘却了。翻译结束,再就课文提问,学生很容易反应不过来,课堂死板枯燥,即使帮他们明确了知识点,作业时,又记不准确了。
细细反思,应该是因为理念不对,我只停留在“灌”。如何让枯燥的文言文“活”起来,如何让文言词句像小蝌蚪一样钻到我们的脑海中,并在那里定居呢?
据此,我大胆尝试,将翻译与理解糅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分析中不断巩固落实文言字词翻译,巧妙运用一主问题拎起整篇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理解中,辅以想象。重视学生的第一印象,关键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