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爱莲说》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爱莲说》的作者及其背景;
2. 理解《爱莲说》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爱莲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爱莲说》的主题和意义;
2. 分析《爱莲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爱莲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莲花的图片和一段描写莲花的诗句,引起学生对莲花的思考和兴趣。
2. 介绍作者和背景:通过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和其在清代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爱莲说》的作者及其背景。
3. 理解《爱莲说》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爱莲说》中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并展开讨论。
4. 分析修辞手法和意象:指导学生分析《爱莲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例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5. 阅读理解练习:提供几个与《爱莲说》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6.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对《爱莲说》的主题和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对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总结。
五、教学延伸:
1. 邀请学生自由创作一首以莲花为主题的诗歌,鼓励他们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阅读其他与莲花相关的诗歌或文章,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爱莲说》的主题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和意象,学生也对诗歌的艺术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是,在课堂互动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不够积极,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爱莲说》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爱莲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 掌握《爱莲说》中的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3. 分析《爱莲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爱莲说》中的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2. 分析《爱莲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爱莲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莲花的图片和一段描写莲花的诗句,引起学生对莲花的思考和兴趣。
2. 学习词语和句子的意义:通过师生互动,解释《爱莲说》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分析修辞手法和意象:指导学生分析《爱莲说》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例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 阅读理解练习:提供几个与《爱莲说》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5. 艺术鉴赏:通过欣赏其他与莲花相关的诗歌或文章,让学生感受莲花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6.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对《爱莲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对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总结。
五、教学延伸:
1. 邀请学生自由创作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散文,鼓励他们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阅读其他与莲花相关的诗歌或文章,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爱莲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和意象,学生也对诗歌的艺术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是,在课堂互动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不够积极,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爱莲说》教案 篇三
高二语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表明了作者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美。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高二语文《爱莲说》教案,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 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 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 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 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 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 蕃 濯 蔓 亵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 、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 妖(美丽而不端重) 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 鲜(新鲜) 宜(应该)
D、噫(叹词) 亭亭(耸立的样子) 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 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
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 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 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 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1、学生汇报收集的荷花名句,并略作评析。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岭
D、菡萏香销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2、李渔的《芙蕖》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描写荷花的?
——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荷花从萌发、生长、开花、花谢及结蓬的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的风姿。
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思考:1、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同一生长时期的荷花的?
——从叶子的形状、荷花的颜色、荷花的香气、荷叶的波痕等几个方面来细描细绘的。
八、 总结全文
九、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