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最新3篇】

时间:2012-01-04 01:21:1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和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治理和领导者责任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和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和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中涉及的国家治理和领导者责任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导入:请学生简单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言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阅读和理解:学生朗读并理解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师解读生僻词汇和短语,并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涉及的国家治理和领导者责任的问题;

3. 讨论和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文中涉及的问题,如国家治理的重要性、领导者的责任、权力的合理运用等等,并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国家治理和领导者责任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3. 教师引导和点评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

2. 学生对于文言文内容和背景的理解和把握;

3. 学生对于国家治理和领导者责任的思考和认识。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和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和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治理和领导者责任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和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引导学生翻译和解读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短语;

3. 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治理和领导者责任的思考和认识。

三、教学内容:

1. 导入:请学生回顾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并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言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阅读和理解:学生朗读并理解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师解读生僻词汇和短语,并引导学生翻译和解读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3. 翻译和解读:学生分组完成对文言文的翻译和解读任务,并互相检查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思考和认识:学生根据自己的翻译和解读,思考文中涉及的国家治理和领导者责任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翻译和解读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国家治理和领导者责任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与学生翻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学生分组翻译和解读的学习方法;

3. 教师引导和点评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翻译表现;

2. 学生对于文言文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对于国家治理和领导者责任的思考和认识。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三

2015年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②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③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式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四、布置作业: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5.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

  答: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

  16.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答: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观点。“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后者不能。

  17.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答:“阱”是捕兽的陷坑。齐宣王的园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纵横有四十里,谁要杀害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样,园囿也就成了陷发于死地的陷阱。孟子对这种做法很不赞成,所以就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课堂练习,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通假字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无”同“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二、疑难实虚词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3.非我也,兵也 兵:兵器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5.河东凶亦然 然:代词,这样

  6.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少:减少或更加少

  7.弃甲曳兵而走 曳兵:拖着兵器 走:逃跑

  8.或百步而后止 或:有的人

  9.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细密的鱼网

  10.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11.非我也,岁也 岁:年成(不好,遭饥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13.填然鼓之 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14.树之以桑 之:代词代 五亩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以:介词,用,拿

  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 以:介词,按照

  三、词类活用

  1.河内凶 (凶:形作动,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

  3.王无罪岁 (罪:名作动,归罪)

  4.填然鼓之 (鼓:名作动,敲击战鼓)

  5.树之以桑 (树:名作动,种植)

  6.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 )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作动,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名作动,吃)

  9.请以战喻 (战:战斗,动作名,战争)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动作名,活着的人)

  (死:动作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③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2.例装句

  A.状语后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②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ldquo

;非我也,兵也。”—— 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

  B.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C.省略句

  ①何也——省主语“此”。

  ②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③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

  五、一词多义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