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王勃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滕王阁序》王勃教案
教案类型:文学赏析
适用对象:高中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滕王阁序》,学生能够理解该篇文章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滕王阁序》的背景和内容;
2. 分析《滕王阁序》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 理解《滕王阁序》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分析《滕王阁序》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滕王阁序》所属的文学时期和背景。
二、学习
1. 学生阅读《滕王阁序》,并进行初步的理解;
2. 分析《滕王阁序》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包括意象、修辞手法等;
3. 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分析《滕王阁序》中的具体意义和隐含的思想。
三、讨论与展示
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滕王阁序》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展开讨论;
2.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思考。
四、拓展与应用
1. 学生进一步了解《滕王阁序》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 学生选取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与《滕王阁序》进行比较,拓展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总结与评价
1.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对《滕王阁序》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巩固与延伸
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滕王阁序》的读后感或扩展阅读;
2. 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篇文章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滕王阁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激发了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但是,学生对一些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内容的讲解和训练。
《滕王阁序》王勃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滕王阁序》王勃教案
教案类型:写作指导
适用对象:高中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滕王阁序》,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写出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文章。
教学重点:
1. 理解《滕王阁序》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写出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文章。
教学难点:
1. 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写出富有艺术感和表现力的文章;
2. 组织文章结构,使其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滕王阁序》所属的文学时期和背景。
二、学习
1. 学生阅读《滕王阁序》,并进行初步的理解;
2. 分析《滕王阁序》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等;
3. 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分析《滕王阁序》中的主题和情感。
三、写作指导
1. 教师给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滕王阁序》为素材,写一篇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文章;
2. 教师进行写作指导,包括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如何组织文章结构等。
四、写作实践
1. 学生按照指导,进行写作实践;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提高文章的质量。
五、展示与评价
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巩固与延伸
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教师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和范文,让学生进行扩展和拓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实际写作实践和互相交流,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潜力。但是,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内容的讲解和训练。同时,对于文章结构的组织也需要更加注重,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滕王阁序》王勃教案 篇三
《滕王阁序》王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 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注释,疏通文意,讨论研究、形象描述,体会骈文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
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二、整体感知 深入研读
第一部分:概写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突出人杰地灵。扣“洪府”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时)
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空) 地 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物) 人 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人)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紧扣照应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
(一)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 “流丹”, “耸翠”, “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 “写尽九月之景”。
这句是因果性的推论。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用电影手法,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 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中景
“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 远景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二)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1.“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2.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3.“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5.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6.“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用三字句,加快节奏。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7.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8.“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9.“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10.“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拓展延伸 再读品味
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四、小结作业
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
“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再读文章,体会作者抒发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感受作者“居卑位而有为”的进取精神。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晚秋暮色图
色彩变化 远近变化
上下浑成 虚实相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