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案【实用3篇】

时间:2017-02-08 05:41: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引言: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故事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英雄壮举和忠诚奉献精神。本公开课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这一故事,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理解荆轲的忠诚奉献精神和英雄气概。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全面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插图,让学生们猜测故事背景,并引导他们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目的。

2.故事讲述(15分钟):

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介绍《荆轲刺秦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思维拓展(20分钟):

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发表意见,并进行辩论。

4.创意表达(15分钟):

让学生们分组编写一段对话剧,以荆轲刺秦王为主题。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学生扮演荆轲,其他成员扮演其他角色,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5.展示与评价(15分钟):

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对话剧的表演。其他学生通过观看和评价的方式,给予反馈和建议。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荆轲刺秦王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创意表达作品来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感悟和思考,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教学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准备。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引言: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的一段传奇故事,讲述了荆轲为了国家的利益,勇敢地刺杀秦王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背景和社会风貌,培养他们的忠诚精神和勇敢担当的品质。本公开课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感受这一故事的内涵和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背景和社会风貌。

3.培养学生的忠诚精神和勇敢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全面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背景和社会风貌,以及故事中的忠诚与勇敢。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插图,引导学生猜测故事背景,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荆轲要刺秦王?

2.故事讲述(15分钟):

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故事。

3.历史背景(15分钟):

通过讲解中国古代的政治背景和社会风貌,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行为的背后原因。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地图等教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况。

4.情感教育(20分钟):

通过演示荆轲的忠诚与勇敢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忠诚和勇敢的重要性,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可以讲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5.讨论与思考(15分钟):

分组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讨论荆轲的行为是否正确和合理,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

6.反思与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思考故事中的忠诚和勇敢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质量和思考深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和讨论内容来评价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读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教学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准备。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案 篇三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案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穷】

  ①尽,没有 日暮途穷

  ②走投无路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尽头 图穷而匕见

  ④穿过,走到尽头 复前行,欲穷其林

  3、重点实词:

  【顾】

  ①回头看,看

  ②顾念,考虑

  ③看望,拜望

  ④反而,却∕不过,只是

  ⑤难道

  【略】

  ①疆界

  ②经过

  ③巡行,巡视

  ④侵略,夺取

  【诚】

  ①假如,如果

  ②的确,确实

  【发】

  ①打开

  ②出发

  【就】

  ①成功

  ②登上,去

  4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杜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指金属总称,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5、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同上。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闻,禀告

  (16)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名词作状语,马上

  6、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案【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