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风筝》教学设计(精彩3篇)

时间:2011-07-04 04:37: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语文课文《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风筝》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的友情、努力和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风筝》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和主题。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播放一段与风筝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风筝的好奇心。

2. 阅读与理解(20分钟)

(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风筝》,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

(2)师生互动,共同解读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确保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 情感体验(10分钟)

(1)组织学生谈论风筝对于主人公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思考风筝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

(2)分小组讨论并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悟。

4. 课文分析(15分钟)

(1)引导学生分析《风筝》中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主人公会对风筝如此执着?风筝在故事中有何象征意义?

5. 写作训练(20分钟)

(1)根据《风筝》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于友情和奋斗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作文,提升写作表达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学生发表自己的作文,展示他们对于《风筝》的理解和思考。

(2)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友情和奋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何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

2. 学生完成的写作作业,评价其对于友情和奋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篇二:语文课文《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风筝》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学会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分析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的友情、努力和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感。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风筝》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播放一段与风筝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风筝的好奇心。

2. 阅读与理解(20分钟)

(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风筝》,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

(2)师生互动,共同解读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确保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 描写手法分析(15分钟)

(1)引导学生分析《风筝》中的描写手法,如形象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4. 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

(1)引导学生分析《风筝》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使用这些修辞手法?它们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5. 写作训练(20分钟)

(1)根据《风筝》的故事情节和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写一篇短文,分析作者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对于故事的作用。

(2)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作文,提升文学分析和写作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学生发表自己的作文,展示他们对于《风筝》的文学分析和思考。

(2)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思考: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

2. 学生完成的写作作业,评价其对于《风筝》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语文课文《风筝》教学设计 篇三

语文课文《风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风筝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

  (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

  (2)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3)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article/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

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一)整体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二)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soft/(这就是憧憬)

  (2)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习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4)展示朗读。

  (三)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3.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4.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5.展示性朗读。

  6.拓展。

  (1)复习《村居》: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

  出示课件,引导读背:《村居》清高鼎草长驾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语文课文《风筝》教学设计(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