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优选6篇】

时间:2015-09-02 05:13: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一

标题:铭记马克思,传承红色精神

教学目标:

1. 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认识其对世界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意识。

3. 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弘扬红色精神,传承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 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4. 红色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教学难点:

1.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2. 如何引导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如何激发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话题(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者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5分钟)

教师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Step 3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意识。

Step 4 弘扬红色精神(20分钟)

教师通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激发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Step 5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和运用能力。

Step 6 课后延伸(10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红色精神的理解和运用。

篇二

标题:马克思的思想与当代中国

教学目标:

1. 了解马克思的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当代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

4. 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兴趣和研究意识。

教学重点:

1. 马克思的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关系。

2. 当代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认知和思考。

3.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思考和实践。

4. 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

1. 如何让学生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关系。

2.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代中国问题。

3. 如何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兴趣和研究意识。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话题(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者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的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学习当代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15分钟)

教师讲解当代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情况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Step 3 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1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Step 4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代中国问题(20分钟)

教师通过问题导向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5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兴趣和研究意识。

Step 6 课后延伸(10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三

  教学方法:中间突破法

  一.导入 新课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与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作为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马克思,思考一切是他一贯的性格,思考一切也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什么我要把他的影响定义在全世界全人类这个范围而不是只限于社会主义社会呢?因为马克思在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受到尊重,同样受到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在美国的大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科目。因此,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还要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是你们作为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二.课文导学:

  思考:

  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⑵.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⑶.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

  三.讲解文章第一部分。

  ㈠.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停止思想、对于、不可估量、空白。

  思考:

  ⑴.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明确: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⑵.最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⑶.还字能否删去?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⑷.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⑸.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品质?

  ⑹.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底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而委婉底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心情?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明确:讳饰手法。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⑺.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明确: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⑻.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㈡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思考:

  ⑴.在这一部分,恩格斯写了马克思的什么伟大的贡献?第一个贡献是什么?第一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的伟大来?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通过和达尔文发现的比较能够表现马克思发现的伟大意义?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人事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⑵.纷繁芜杂和哪个词构成对比?这最简单的事实又是指什么?你能否用更精练的语言概括这个条件复句的意思?

  明确: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析上层建筑,而不能由上层建筑来解析经济基础。

  ⑶.试对第三段作语法分析(复句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以及复句的层次划分)。

  ⑷.学生集体朗读第四段。

  ⑸.思考: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什么?你能否简洁地归纳一下?马克思的这两个发现有何不同?为什么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为什么说马克思前面的一切研究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模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⑹.马克思一生只有这两个发现吗?为什么作者还要概述马克思在其它领域的发现?每一个很多、独到、不肤浅分别从那些角度去阐述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引申进行思想教育,马克思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发现,在科学领域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深度和广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马克思具有顽强刻苦的治学精神,恩格斯用马克思的其它的发现来证明不是偶然的,这是马克思近30年的长期呕心沥血,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贫困、饥饿、病、 丧子、亡妻、嫉妒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辛的研究才获得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的人。

  ⑹.以上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科学理论)

  五.讲解文章第6-7段。

  论证完了理论贡献,接下来应该是论证实践贡献,那么作者是如何实现理论贡献向实践贡献的过渡的呢?请看课文的第六段。

  思考:

  ⑴.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它应该划归上文还是下文,为什么?(双重过渡)

  ⑵. 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⑶.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明确: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⑷.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能否把它们颠倒一个位置?

  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⑸.出示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⑹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⑺.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明确: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指不管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践,不管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

  ⑻.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明确:两个参加,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⑼.这一段是从什么方面去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革命实践)

  六.回扣讲解第二段:

  ⑴.回顾本文的题材:以议论为主的带有较强悼词性质的演说词。演说词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有三要素,本文也是如此。现在大家找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内容。

  ⑵对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对于历史科学的损失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谈损失的?

  明确: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这就是中心论点的两个方面

  ⑶.大家再来看看,恩格斯在论述这个论点的两个方面时先后次序颠倒了,这是不是思维前后不一致而导致位置结构的不严谨呢?

  明确:符合人们由近及远的认识思维规律,这种结构也称倒影结。 现在大家明白第二段的作用了吗?

  现在文章的论点、论据都有了,那么文章的结论在那?

  七.讲解文章8-9段

  思考:

  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明确: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⑵.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⑶.拥护、爱戴等词能否颠倒次序?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⑷.从议论文的角度讲,文章的第八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不可估量的损失。

  ⑸.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8.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豁、摸)

  B、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腔)

  C、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诬)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A、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安心、安静)

  B、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发明)

  C、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独特、独到)

  (区别略,以上词语很容易区别,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同义词的区别方法分析辨别。)

  三、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一共有几个句子,试讨论其句型结构。

  明确:这是一个复杂单句。“正像……一样”是前置状语;“马克思”是主语;“发现”是谓语中心词;“规律……做得相反”是宾语中心语;“人类……发展”是定语。

  4、第三段冒号后面的文字是一个复句,试分析这个复句。

  明确:①||(条件)②|(因果)③|||(并列)④||(因果)⑤|||(并列)⑥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

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作业:印刷资料。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使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并品味文章的语言。

  (2)掌握悼词的一般写法。

  2、过程和方法:阅读课文,运用学到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欣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用鲁迅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导入课文;并让学生简介课前查阅到的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列出结构提纲,教师指导同学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2、 革命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3、革命实践

  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结: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

  (三)、结合原文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讨论,欣赏体会语言特点

  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不仅如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小结: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

  (三)教师提问: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学生发言,讨论,老师指导点评。

  小结: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拉宾)、《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四)让学生结合课文总结悼词的一般写法

  明确: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兼有抒情,抒情贯穿着全文。

  (五)课外作文:

  写一篇题为《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的随笔。字数不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