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初二语文教案【推荐3篇】

时间:2012-09-09 05:36: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核舟记》初二语文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探究小说《核舟记》的主题与意义

教学目标:

1. 了解《核舟记》的主题和意义;

2.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说的解读和评价。

教学重点:

1. 分析《核舟记》的主题和意义;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

1.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说的解读和评价;

2. 探究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核舟记》的文本;

2. 小组讨论的活动准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核舟记》的封面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读过这本书,是否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

Step 2 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阅读一段《核舟记》,讨论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要求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以及情节的起伏和转折。

Step 3 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

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

Step 4 教师讲解(15分钟)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通过讲解和解读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核舟记》的主题和意义。

Step 5 小组再讨论(10分钟)

根据教师的讲解,学生再次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深入探究。

Step 6 小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核舟记》的主题和意义。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核舟记》的理解和评价。可以包括对主题和意义的探究,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分析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核舟记》的主题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同时,通过写读后感,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小说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核舟记》初二语文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探究小说《核舟记》中的文化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1. 了解《核舟记》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2.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说的文化解读和评价。

教学重点:

1. 分析《核舟记》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说的文化解读和评价。

教学难点:

1. 探究小说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说的文化解读和评价。

教学准备:

1. 《核舟记》的文本;

2. 小组讨论的活动准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核舟记》的封面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念。

Step 2 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阅读一段《核舟记》,讨论其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要求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行为和对话,寻找与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相关的内容。

Step 3 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

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

Step 4 教师讲解(15分钟)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通过讲解和解读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行为,引导学生理解《核舟记》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Step 5 小组再讨论(10分钟)

根据教师的讲解,学生再次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深入探究。

Step 6 小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核舟记》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核舟记》中的文化与价值观的文章,表达对小说的文化解读和评价。可以包括对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的分析,对小说的文化意义的思考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核舟记》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分析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同时,通过写文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小说的文化解读和评价能力。

《核舟记》初二语文教案 篇三

《核舟记》初二语文教案

  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重点: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学习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导语设计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膝()褶()髻()倚()戌()

  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2)注意

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4.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2)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自测评估:

  1.给加线字注音。

  (1)罔不

  (2)贻

  (3)箬篷

  (4)八方有奇

  (5)石青糝之

  (6)髯

  (7)天启壬戌

  (8)篆章

  2.解释加线词。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

  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4.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5.根据文中表数量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古汉语表数量的用法。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核舟记》初二语文教案【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