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精彩3篇】

时间:2011-04-09 02:43: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六年级语文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和孟子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掌握庄子和孟子的主要观点,能够分辨两者的区别。

3. 培养学生对于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庄子和孟子的主要观点。

2. 比较庄子和孟子的思想差异。

教学难点:

1. 分辨庄子和孟子的思想差别。

2. 运用思辨能力分析两者的观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本《语文六年级上册》。

2. 庄子和孟子的相关资料。

3. 大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教师将庄子和孟子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两个人,他们对世界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Step 2:学习庄子的观点

教师给学生分发庄子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阅读并总结庄子的主要观点。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Step 3:学习孟子的观点

教师给学生分发孟子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阅读并总结孟子的主要观点。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Step 4:比较两者的思想差异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庄子和孟子的观点,注意两者的异同之处。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或写作文的方式进行表达。

Step 5:展示和讨论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位思想家的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Step 6: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庄子和孟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学生对于思想家和哲学家的重要性。

篇二

六年级语文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庄子和孟子的思想内涵,掌握他们的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庄子和孟子的文学之美。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庄子和孟子的风格写作。

教学重点:

1. 学习庄子和孟子的代表作品。

2. 感受庄子和孟子的文学之美。

教学难点:

1. 理解庄子和孟子的思想内涵。

2. 模仿庄子和孟子的风格写作。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本《语文六年级上册》。

2. 庄子和孟子的代表作品。

3. 大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教师将庄子和孟子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问学生是否读过他们的作品,他们对这些作品有什么感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Step 2:学习庄子的代表作品《庄子·逍遥游》

教师给学生分发《庄子·逍遥游》的文本,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Step 3:学习孟子的代表作品《孟子·离娄上》

教师给学生分发《孟子·离娄上》的文本,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Step 4:感受庄子和孟子的文学之美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庄子和孟子作品中的优美语言和独特风格。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段进行朗读,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Step 5:模仿庄子和孟子的风格写作

教师让学生尝试模仿庄子和孟子的风格写作,可以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发挥。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互相修改和完善作品。

Step 6:展示和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Step 7: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庄子和孟子的文学之美和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书、多写作。

六年级语文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 篇三

六年级语文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 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

  1. 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 解疑。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 教师归纳重要词语:

  见、语、好、乐、今、王

  4. 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明确:不是。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6. 讨论:

  ① 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时,脸色应该是怎么的?为什么会“变色”?

  (

明确:无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以说“恼怒,恨庄暴转告孟子”,也可以说“良心发现,羞愧不已”。

  ② 孟子谈音乐侧重于品位还是侧重于音乐的欣赏?为什么?

  (明确:欣赏。孟子善于从对方能够接受的角度谈话,消除对方的反常心理,便于展开自己的论述。这就是求同存异法。)

  7. 试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 (请一学生上黑板来画。)

  转换概念 转换话题 再换话题

  吸引对方 诱敌上钩 直奔中心

  四、亮点探究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六年级语文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