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乞巧》《嫦娥》的基本内容和背景故事;
2. 掌握古诗的词句,并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爱好和欣赏能力;
4.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古诗的词句,理解其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
1. 古诗《乞巧》《嫦娥》的课文;
2.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黑板、彩笔、讲台。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学习古诗《乞巧》:
a. 读诗:师生一起读诵《乞巧》古诗,并解释其中生词和难点词语。
b. 理解诗意:通过分析古诗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让他们明白古人乞巧的寓意和重要性。
c.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乞巧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和意义。
d. 创作:鼓励学生写一首以乞巧为主题的短诗,展示他们对乞巧的理解和想象力。
3. 学习古诗《嫦娥》:
a. 读诗:师生一起读诵《嫦娥》古诗,并解释其中生词和难点词语。
b. 理解诗意:通过分析古诗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让他们明白嫦娥奔月的传说和其中的哲理。
c.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嫦娥奔月的故事对人们的影响和启示。
d. 创作:鼓励学生以嫦娥奔月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或绘制一幅画,展示他们对嫦娥的理解和想象力。
五、教学延伸:
1. 邀请一位文化艺术专家或古诗爱好者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艺术展览或文化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古诗艺术的魅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篇二: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乞巧》《嫦娥》的基本内容和背景故事;
2. 掌握古诗的词句,并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爱好和欣赏能力;
4.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古诗的词句,理解其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
1. 古诗《乞巧》《嫦娥》的课文;
2.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黑板、彩笔、讲台。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学习古诗《乞巧》:
a. 读诗:师生一起读诵《乞巧》古诗,并解释其中生词和难点词语。
b. 理解诗意:通过分析古诗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让他们明白古人乞巧的寓意和重要性。
c.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乞巧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和意义。
d. 创作:鼓励学生写一首以乞巧为主题的短诗,展示他们对乞巧的理解和想象力。
3. 学习古诗《嫦娥》:
a. 读诗:师生一起读诵《嫦娥》古诗,并解释其中生词和难点词语。
b. 理解诗意:通过分析古诗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让他们明白嫦娥奔月的传说和其中的哲理。
c.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嫦娥奔月的故事对人们的影响和启示。
d. 创作:鼓励学生以嫦娥奔月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或绘制一幅画,展示他们对嫦娥的理解和想象力。
五、教学延伸:
1. 邀请一位文化艺术专家或古诗爱好者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艺术展览或文化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古诗艺术的魅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有自己的话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谈话,导入新课
1、师:谁知道哪些民间故事?(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牛郎织女、嫦娥奔月)
2、检测课外阅读情况:《“七夕”的由来》,指名说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牛郎织女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区别“气”)
2、理解“乞巧”(指名说: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3、认识诗人。(唐代诗人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4、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指2名读)
(2)区别“宵—霄”
(3)谁能读出:读准字音,有节奏的读一读这首诗?(指1名读)
(4)同桌间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诗第一、二行,你能读懂什么?(出示 “七夕”“碧霄”课件)
2、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鹊桥相会)
3、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4、师:每年只有一次的相会,对牛郎织女来说那是? 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5、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感情读一读第1、2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1、了解织女:(出示课件)
2、乞巧的方式有哪些?(自读)
3、自由读,想想人间的少女们在举行一个怎样的仪式呢?(指名说)
4、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那些姑娘少女们多吗?哪里看出人多?读出诗句。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生: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生: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在这里是虚指。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尽)
(3)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5、师:这些姑娘少女们在月光下穿着红丝线,乞求什么吗?(板书:幸福追求)她们还在乞求着,知道她们在乞求什么吗?“(出示课件:《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自己读一读,他们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
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6、配乐朗诵。
7、背诵课文。
四、快乐阅读: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请同学们打开拓展阅读材料p133-134页,结合小问题用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一读。
1、出示阅读内容p131-134页《“七夕”的由来》、《元日》、《元宵节》。
2、自由阅读,指导督促阅读。
3、检测。
五、拓展写作:
1、出示写作内容:请想象七夕节或其它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那天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请写一写!
2、自由写作。
3、指导,展评。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2、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古诗。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打写故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传情中国传统文化。
2、愿意与小伙伴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3、愿意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习俗。
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阅读网站资源,诵读、理解古诗,体味中国传统文化,并热爱自己的祖国。 拓展阅读节日诗,了解节日诗的特点。掌握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通过观察图画、说话训练,陶冶诗情,培养语感,提高对诗词的理解。
2、诵读、情景的创设和扩展阅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讲关于嫦娥的故事。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三、练习背诵、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按要求学习。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
五、快乐写话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
”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
”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
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
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
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
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篇六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嫦娥》一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重点字词剖析法: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分学习小组,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四、讲教学程序
(一)活动导入。
1、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和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有关的古诗。
2、交流自己平时学习古诗好的方法。
3、导课,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解诗题:学生读题,理解课题意思。
2、知诗人:教师简介诗人的情况。
3、明诗意:
(1)提出学习要求:自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找找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学生讨论)
(2)交流: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3)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a、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b、(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
(学生说)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c、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三)体验升华,诵诗句。
1、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
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体会意境,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四)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五)作业超市: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设计了这些作业:
1、背诵古诗;
2、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讲给别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