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推荐3篇】

时间:2019-02-05 07:47: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鱼我所欲也》这个话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以下是一份针对高中生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鱼类的生态特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鱼类的分类和生态特点;

2. 了解鱼类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鱼类,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问:你们见过哪些鱼类?它们有什么特点?

2. 探究(30分钟)

a. 分小组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种类的鱼类,了解它们的分类和生态特点。引导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鱼类的形态、生活习性等。

b. 引导学生思考鱼类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让学生自主搜集关于淡水鱼、海水鱼和盐水鱼适应环境的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

3. 分享和总结(20分钟)

a.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思考。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b.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不同鱼类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差异和生态特点。

4. 拓展(10分钟)

a.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或观察实地调查,进一步了解鱼类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特点。

b. 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除了适应环境,鱼类还有哪些独特的生理和行为特点?

5. 结束(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对未来学习的期待。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既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鱼类的生态特点,又可以通过分享和讨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提出问题和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二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利用《鱼我所欲也》这个话题来进行语文课的教学。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个文言散文,学生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 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鱼我所欲也》的文本或介绍该文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对这个标题有什么想法?你们觉得作者想表达什么?

2. 阅读理解(30分钟)

a.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逐句阅读文本,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b. 学生独立阅读并思考问题:文中的“鱼”代表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用“鱼我所欲也”这个标题?

3. 分析和讨论(20分钟)

a. 学生小组内讨论他们的理解和观点,然后进行小组分享。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鱼的形象和表达情感来表达主题的手法。

4. 文言文技巧(15分钟)

a. 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注释、翻译和理解句子结构。

b. 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句子和词语,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5. 文学鉴赏(15分钟)

a. 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鱼我所欲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b. 学生写下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理解,或者尝试使用现代语言重新表达文章的主题。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鱼我所欲也》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三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

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孟子“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三、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停顿。

  重点字音与停顿: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3、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重点词句: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

  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3、自读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抽查课文背诵与理解。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5、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布置作业

  1、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2、预习《<庄子>故事两则》。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