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 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一
在这次美术课上,我选择了《画杨桃》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对杨桃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首先,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篮新鲜的杨桃。我鼓励他们细心观察杨桃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并提醒他们要注意细节。接着,我让学生们用铅笔在画纸上简单地勾勒出杨桃的形状。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杨桃的基本形状,并为后面的细节绘制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向学生们介绍了水彩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我解释了如何运用混合颜色、如何控制水彩的浓度和透明度等。然后,我让学生们用水彩颜料填充杨桃的基本颜色。在这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们尝试混合颜色,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在学生们完成了基本的上色之后,我引导他们继续观察杨桃的纹理和细节,并教给他们一些绘制细节的技巧。例如,用细笔刷描绘杨桃表面的凹凸纹理,用白色水彩在杨桃上增加光影效果等。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学生们的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最后,我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创意为杨桃增加背景和其他元素。他们可以选择绘制杨桃树、蓝天白云或者其他与杨桃相关的元素。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让他们意识到绘画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
通过这次《画杨桃》的教学实录,我发现学生们在观察和表达能力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杨桃的形状和细节,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在纸上。同时,学生们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这次课程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们如何画一颗杨桃,更是让他们体会到了绘画的乐趣和表达的力量。
《画杨桃》 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二
在这次美术课上,我选择了《画杨桃》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旨在培养学生对杨桃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本篇文章将对这次课程进行评析。
首先,我认为这次课程的亮点在于观察和表达的训练。通过让学生们观察杨桃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在纸上,我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们通过绘画的方式,学会了用细致入微的目光去观察事物,同时也学会了用画笔和颜料去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其次,在技巧和创造力的培养上,这次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向学生们介绍水彩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我帮助他们掌握了如何运用颜料、如何控制浓度和透明度等技巧。学生们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这些技巧,并且能够自由发挥,为杨桃增加背景和其他元素。这些训练不仅仅提高了学生们的绘画技巧,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然而,这次课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时间安排上可能有些紧张。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学生们完成作品的过程可能有些仓促,导致作品的质量不够理想。其次,对于绘画技巧的讲解可能不够详细。虽然我已经向学生们介绍了水彩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但由于时间限制,无法对每个技巧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这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或者出现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画杨桃》的教学实录,我发现学生们在观察和表达能力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然而,在时间安排和技巧讲解上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对于以后的教学,我将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作品。同时,我也会更加详细地讲解和示范绘画技巧,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画杨桃》 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三
《画杨桃》 教学实录及评析范本
最近看了特级教师支玉恒今年3 月在广州所讲《画杨桃》的课堂实录。课堂上支老师不但充分展示了他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机智巧妙的教学风格,而且结合教材实际,设计了独树一帜、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极佳。本人惊叹之余,不禁情激而命笔。
支老师的这一教学,以愚之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步骤。四个步骤构思不同,方法各异,然而环环相扣,逐次加深,最后殊途同归,瓜熟蒂落。整个教学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像他以往的教学一样,支老师上课伊始,首先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支老师向来主张: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他不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角度不同、样子不同和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之上,而疑难也同样产生在这两点之上。(此刻,更重要的理解重点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这自然也在预料之中。)根据这种情况,支老师的教学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支老师有备而来。他拿出了两只杨桃(广州这个南方都市提供了方便),放在学生们座位的中心,让学生各自去画自己所看到的杨桃。支老师说: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只画轮廊,不必细描。学生兴致很高,大家都转身面对杨桃静静地画起来。请注意,支老师没有像课文所说那样把杨桃摆在讲桌上,而是有意放在教室中间(用一支话筒架竿高高插上,学生坐着能看到杨桃底部)。摆在这样的位置,学生从四面八方去看,就有了四面八方各种不同的角度,比课文所讲的情景增加了不少角度(当然也增加了难度),使学生既有课文作借鉴,又不能照课文所讲依样画瓢。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支老师又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自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这种明理的教学设计,表现了支老师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与一般的教师板画和学生画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支老师进行行间巡视,并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支老师让大家停下来,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请同学们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课堂上这个评价的过程进行得巧妙、有趣而精彩。一个男孩子站起来,开始发言。支老师立即请他停下,对全体同学说:他这样发言评价,恐怕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正确的意见!老师这样武断的说法,引起学生的惊诧与怀疑。支老师又说,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正确评价别人作品的方法来。学生们又认真读书,经过一阵沉默和讨论,有学生站起来读课文了: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读了这两句话,支老师对发言评价的男孩子说:听完了这两句话,请你采取行动!这个男孩子还是张口就说,支老师又让他停下来。这时其他学生议论纷纷,已经有些学生急不可待地举手。支老师不动声色,只是让男孩子再读一下刚才读过的两句话,并要他用课文语句对照自己的行动。男孩子读完了,想了想,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走到作画者的位子上去观察杨桃,然后开始发言。等他说完,支老师又让其他同学用课文中的话评价这个男孩子的发言是否正确。有的学生又读出了: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了等句子,并发言说这个男孩子走到作者的位子上观察是对的,因为只有与作者在同一个角度观察,眼里的杨桃才是一样的。接着,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评价第二幅作品时(这幅画画得很正确),评价者走到作者位上观察以后,硬是坚持说画得不对。为什么呢?原来,他是在作者的位子上站着观察的。这个位置正对着杨桃的一个端头,杨桃看起来是一个有五个尖而细的角的五角形。但画上画的却是只有一个上角是尖尖的,其他四个角都画成了半个椭圆形的样子。支老师让评错的学生自己寻找评错的`原因。这次他找不到了,说:我和作者是站同一位置,从同一角度观察的啊!其他同学也不知怎样解释,一致认为作者画的不对。支老师看看时机已到,就请他坐在作者的位子上观察杨桃。这一坐下,他承认作者画得对了。他说:坐下来,眼睛的位置降低,杨桃下面的四个角的侧边部分也看到了,因而变成四个半边的椭圆。其实还是角度不一样,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这时,支老师又请作画者来读课文,要他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自己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对于画得不正确的作品的评价,则重点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父亲和老师的话,来认识画错的原因。
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在整个评价活动中,支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课上到这里,支老师话锋一转,对学生说:刚才我们作画和评价时,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引用的课文语句,大多在哪些段落?学生一下子指出课文1、2 和倒数第2、3 个自然段。支老师再一次请大家朗读这几个段落,并指出,读一篇文章,要抓住它的重点段落章节,在重点段落章节中再抓住它的重点语句,就能较深入而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这是一个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与此同时,支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支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支老师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画杨桃要是什么样,画什么样,那么做其他事情呢?经过师生举例说明,最后归结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于是,一篇浅显的文章,在支老师的课堂上,讲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大道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认为支老师的这次教学,的确是独树一帜,的确是恰如其分地切合教材特点,具有很强的教学个性。
对于阅读教学,笔者也曾反复思索。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克服这些弊端的根本途径是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实现教学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于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支老师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范例。他的《第一场雪》、《太阳》、《再见了,亲人》、《西门豹》、《曼谷的小象》等等,都是阅读教学共性规律的个性化体现。在教《画杨桃》中,他从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渡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他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含、重点都已一目了然;他没有搞什么练习册搬家式
的所谓训练,但学生对课文语言、理念的运用已充分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最明显的特点,是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我甚至感到,在支老师的课堂上,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读来解决。特别具有启示意义的是,支老师根据这一课教材的特点,设计了画与评这两个教学环节。而这两个环节,又恰恰是通过多读、多思、多感悟巧妙而妥善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