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探索螳螂捕蝉的生态行为
引言:
螳螂捕蝉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其独特的捕食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通过探索螳螂捕蝉的生态行为,帮助学生了解螳螂的捕食能力、猎食策略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螳螂捕蝉的生态行为;
2. 掌握螳螂的捕食方式和猎食策略;
3. 了解螳螂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引入:向学生介绍螳螂捕蝉的生态行为,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组织学生观察螳螂的外部特征,并讨论其与捕食行为的关系。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螳螂捕食的过程。学生可以观察螳螂在捕食时的动作、速度和准确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螳螂的捕食方式和猎食策略。学生可以思考螳螂为什么能够捕食到快速移动的猎物,并与其他捕食者进行比较。
5. 探究: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螳螂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生可以调查螳螂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并思考螳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答教学目标中的问题,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析螳螂的捕食方式和猎食策略。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螳螂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展示他们的思考和观点。
3.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评估他们对螳螂捕蝉生态行为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
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螳螂的栖息地和捕食行为,并记录观察结果。
2. 生态保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螳螂及其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结语: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螳螂捕蝉的生态行为,并从中体会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科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用《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引言:
《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的精神象征了人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警觉和机智。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以《螳螂捕蝉》为素材,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细节的注意力;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引入:向学生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组织学生观察故事中的螳螂和蝉的形象,让学生注意细节,例如它们的外貌、动作和表情。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螳螂捕蝉的策略和动作,让他们思考螳螂为什么能够成功捕食到蝉,并与其他动物的捕食方式进行比较。
4. 创造: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例如他们认为螳螂是否有其他捕食策略,或者蝉是否可以采取不同的逃避方式。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答教学目标中的问题,并展示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成果。
教学评估:
1.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观察能力和思考深度,评估他们对《螳螂捕蝉》故事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观察和思考的总结,描述他们的发现和想法,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学延伸:
1. 绘画创作: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来表达他们对《螳螂捕蝉》故事的理解和想法,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力。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验螳螂和蝉的角色,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
结语: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深入理解《螳螂捕蝉》故事中的道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三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这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忽略身后隐患危险的做法,从而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本文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恍然大悟”、“固执”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字词典学习生字词,熟读小故事。
2. 教师制作PPT教学课件。
【课前游戏】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老师的姓和动物有关,那么,我来考考大家:你们都知道哪些含有动物的成语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和动物有关系(板书:螳螂捕蝉),请同学们读课题。
螳螂捕蝉也是一个成语,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几个字——
(生:黄雀在后)2.完整地说。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件出示默读问题)
2.好,哪位同学结合投影上的提示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提示)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3. 谁讲的故事?讲给谁听?目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少年、吴王)
三、角色体验,读文明理
(一)自由读文,小组讨论
1. 哪位同学能快速地把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找出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2. 这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体验,加深理解
1.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其实它们三位把头往回一调,完全可以看到身后的危险,这灾难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们为什么不调头呢?我来找三位同学替它们回答。
(1)蝉啊,蝉!你为什么没把头往后调一下,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呐!)
(2)螳螂,你为什么没调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呀?
(好吃吗?还没吃到就……惨喽!)
(3)黄雀,你为什么没把头转一转哪?
(吃到螳螂了吗?现在后悔了吗?来不及了!)
2. 从这三位的回答我们明白了,蝉一心贪恋露水却不知道(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蝉却不知道(身后的黄雀),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依次板书)
3. 谁能同时面对它们三位用一句话告别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话最合适?谁来读这句话,真的让它们听到,你是在告诫它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三)领悟寓意,创新复述
1. 少年对吴王所讲的这番话,吴王听懂了吗? 从哪儿看出来?请齐读。(出示课件)
2.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
3. 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个,同学们读一读,积累积累。它们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过来的词语。
4. 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他做了一个什么决定?
奇怪了!少年这番话并没有提到攻打楚国的事呀,为什么吴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这两件事儿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吴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蝉一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攻楚,诸侯在后。(板书:攻楚,诸侯)
5. 少年说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现在看来它不但有意思,而且还特别的有……
谁能把少年所讲的这个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绘声绘声地讲好它呢?我刚才说的是什么好?讲好!自己练习一下,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6. 哪位同学当一下少年,给我们这些好奇的吴王讲讲这个故事呢?(课件出示插图)
四、推敲字词,体味妙劝
(一)联系生活,理解词义
1. 吴王所悟出来的结论和当初大臣们所劝阻吴王的理由一样吗?(课件切换)
2. 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读来听听。吴王悟出来的和当初大臣们所劝说的理由是一致的,可是当初大臣们劝说得到的结果是?
3. 固执是什么意思?你身边有没有固执的人?给我们讲讲他是怎么固执的?能举个例子吗?
4. 你们劝他了吗?有用吗?他明知自己错了还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管你怎么劝说他还是要坚持到底。
(二)推敲字义,品味巧劝
1. 可是见过像吴王这么固执的吗?他是怎么说的?生读。
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死命令。
2. 这两句话里面的“死”意思一样吗?说说看,你会哪一个就说哪一个?(课件出示两个“死”句)
3.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对字词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4. 从这两个死你领悟到了什么?(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很坚定,吴王很固执)
5. 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来读读这两句,第一句男同学,第二句女同学。男生注意了,你们现在是固执的吴王啊。
6. 大臣们苦苦相劝,那就是个死呀!可是,少年却用一番话就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不但没死,反而得到了吴王的夸奖。这是什么世道嘛?谁来评评理?究竟是为什么?
(巧劝、智劝、拐弯抹角地劝、旁敲侧击地劝)
五、拓展延伸
1. 从中我们能看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出示课件)
2.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像少年这样善于巧(智)劝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下,下次课我们再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