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
【教案】《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培养学生对母爱的感恩之情,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感。
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母亲的恩情》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三、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含意义和情感。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四、教学准备
1. 课本《母亲的恩情》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张母亲与孩子亲密相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感受。
2. 学习课文
(1)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难句。
(3)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表达母爱的句子,并解释句子中的情感。
(4)辅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并提取关键信息。
3. 情感表达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母爱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4. 总结与反思
(1)总结课文中母爱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2)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并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通过学习《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我旨在培养学生对母爱的感恩之情,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和感受,分组讨论课文中表达母爱的句子并解释其中的情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母爱的短文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隐含意义和情感理解有一定困难。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进行了适当的引导和解释,并提供了一些相关的例子和事实。通过这样的辅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在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学生对于课文中母爱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在情感表达和写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同时,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母爱的感恩之情得到了培养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会更加珍惜母爱,关注家庭和亲情,成为有责任感和情感表达能力的人。
《母亲的恩情》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三
《母亲的恩情》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想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母亲的恩情》,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本诗的具体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背景和内容。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三副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口写上“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而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想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走进文本,感悟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教学重点
如何让孩子将《游子吟》这首古诗中的诗句在问中找到对应的句子,以及引导孩子感受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关心,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导整和在一个情境中,运用何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歌曲引入
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唱完这首歌,小朋友们想到了谁呢?
(我们的妈妈)
2、看图揭题
是啊,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母亲,与她给予她孩子的爱的`事情。
[板书:母亲的恩情]
恩,读ēn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
3、人物出场
(1)出示孟郊母亲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一位老妈妈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针线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裳)
这位老妈妈是谁的母亲呢?
(2)相机出示孟郊图。
[板书:孟mèng郊jiào]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二>学习生字
1、过渡: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想知道诗人母亲怎样的慈爱和关心,使得诗人写出这首小诗的吗?(想)那就请打开课本读一读吧!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怎么办呢?(用笔圈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3、学习生字
<三>理解课文
1、配乐欣赏《游子吟》
[板书:《游子吟》]
引导生看文第四段
范读,领读,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
2、设疑引读
(1)第一自然段
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与“临行密密缝”相关联的段落句子。
(第一自然段,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2)第二自然段
再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意恐迟迟归”相关的段落句子。
(第二自然段;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用孟郊而是用儿子呢?
(因为文中这句话前一句“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已经有了一个孟郊,后面这句若在用,就重复了吧。)
说的很好,作者是为了避免重复用词呢。
让学生借助插图所描绘的情境,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惦念牵挂之情,指导学生读好母亲说的话及儿子感恩母亲的句子。
(3)第三自然段
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关的段落句子。
(第三自然段,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出示词语“抚摸”、“注视”、“心理想”,引导学生抓住它们间的联系。从而让他们懂得: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
顺便讲乌鸦反哺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知恩图报。
指导朗读,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段末的反问句和感叹句,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4)第五自然段
母亲的慈爱和关心,让诗人感激,永远记得。
出示“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指导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激之情。
出示:孟郊永远不能忘怀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为什么一个说“不能忘怀”,一个说“永远铭记”?
这个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是比较难的,可引导学生看文章的题目《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在句子前,是被强调了,在用上永远铭记这个词语,更能表达诗人的感恩之情。
<四>课堂练习
1、 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 比一比组词。
补( ) 摸( ) 恩( )
扑( ) 漠( ) 思( )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 )身上的衣服,( )那又( )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 )不就像这( )吗?沐浴着( )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 )啊!
<五>课后拓展
1、口述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我们报答不了父母的恩情,给你的父母做一张贺卡,把你对他们的爱写在上面。
五、板书
母亲 —— 铭记 —— 孟郊
(的) (50岁)
夜深 恩情 游子吟
清早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日出 景——小草 太阳
情——自己 母亲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三幅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我没有按部就班,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教学,而是从《游子吟》这首古诗入手,引导孩子吟古诗在文中找对应句子,循序渐进段段突破。如何让孩子将《游子吟》这首古诗中的诗句在问中找到对应的句子,以及引导孩子感受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关心,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导整和在一个情境中,运用何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是我上好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