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设计名称:体验自然的美好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
1. 学生观察蝈蝈的外貌特征;
2. 学生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3. 学生亲手制作一只蝈蝈玩具。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蝈蝈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蝈蝈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蝈蝈是什么样的昆虫吗?它们生活在哪里?”
Step 2:观察蝈蝈的外貌特征(10分钟)
教师分发蝈蝈标本,让学生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特征,并进行简单描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蝈蝈的颜色、大小、翅膀等特征。
Step 3: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15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如喜欢吃什么、生活在哪里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蝈蝈在大自然中的重要作用。
Step 4:制作蝈蝈玩具(30分钟)
教师准备好制作蝈蝈玩具所需的材料,包括纸板、颜料、刷子等。教师示范制作过程,并引导学生一起制作自己的蝈蝈玩具。
Step 5:展示和分享(10分钟)
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蝈蝈玩具,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体验自然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Step 6:总结和反思(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利用蝈蝈玩具编写故事,发挥想象力;
2. 学生可以观察更多不同种类的昆虫,进一步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评估方法:
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蝈蝈特征和制作蝈蝈玩具过程中的表现;
2. 学生展示和分享时的积极参与程度。
教学资源:
1. 蝈蝈的图片和标本;
2. 制作蝈蝈玩具所需的材料。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制作蝈蝈玩具,深入了解蝈蝈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同时,学生也通过制作玩具,培养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提高学生参与度,让他们能够体验到自然的美好,并明白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设计名称:用心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盲婆婆的关爱和尊重;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1. 学生学习盲文,了解盲婆婆的生活;
2. 学生选择适合盲婆婆的音乐,演奏给她听;
3. 学生合作制作一份特殊的音乐礼物。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悠美的音乐,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音乐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Step 2:学习盲文,了解盲婆婆的生活(1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盲文的基本知识,并分发盲文资料,让学生学习盲文的基础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盲婆婆的生活情况,包括她的困难和需要。
Step 3:选择适合盲婆婆的音乐,演奏给她听(30分钟)
学生根据盲婆婆的喜好和需求,选择适合她的音乐,并进行合奏或独奏。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音乐表达对盲婆婆的关爱和尊重。
Step 4:合作制作特殊的音乐礼物(30分钟)
教师准备好制作音乐礼物所需的材料,如纸板、彩色纸、丝带等。学生合作制作一份特殊的音乐礼物,可以是手工制作的音乐盒或卡片等。
Step 5:送礼和表演(15分钟)
学生将制作好的音乐礼物送给盲婆婆,并演奏选定的音乐曲目。学生可以表演盲文朗诵或其他形式的表演,展示自己对盲婆婆的关爱和尊重。
Step 6:总结和反思(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反思自己在制作礼物和演奏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盲文知识,增加对盲婆婆的了解;
2.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乐器或合唱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音乐素养。
评估方法:
1. 教师观察学生在学习盲文和制作礼物过程中的表现;
2. 学生演奏和表演时的积极参与程度。
教学资源:
1. 盲文资料和相关音乐曲目;
2. 制作音乐礼物所需的材料。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盲文和演奏音乐,深入了解盲婆婆的生活和困难,并培养对她的关爱和尊重。同时,学生也通过制作音乐礼物,培养了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提高学生参与度,让他们能够用心感受音乐的魅力,并明白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设计 篇三
苏教版《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文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默读能力,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以为新朋友,你们认识他吗?(出示图片)(板书:蝈蝈,学生书空练习,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偏旁“虫”的写法)。齐读。
2.质疑: 假如你有这样一只蝈蝈,你会送给谁呢?(补充完整课题)
3.今天呀!这只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带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小诗但它有个小小的要求,要听小诗的小朋友必须默默跟老师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练读,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轻声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画一画: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3. 检查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绿色 唱歌 邻居 田野 童年 往事 难忘 欢乐
你想提醒大家读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童、往、唱”都是后鼻音;
“邻、领”两个字声母相同,韵母有前后鼻音之区别,容易混淆;
“邻、您”,这两个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2)词语放进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同桌、小组内读一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谁?写了什么事?
(5)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送蝈蝈”、“献爱心”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品读第1自然段——感受蝈蝈的可爱。
过渡:咦,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我怀着怎样的心情把它送给盲婆婆的?
2. 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再大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3.“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
(自读 指名读、评读 齐读 )4.你还知道那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叠词吗?(喜洋洋 笑盈盈)
5.现在你们就是图上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指导学生观字形、析结构。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你认为哪些字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提醒学生: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中上下结构的字较多,如“婆、替、您”等,书写时注意上宽下窄,而“难、绿”要注意左宽右窄,“领、邻”则左右大体等宽。特别注意“替”和“难”的笔顺。)
3.教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4.扩词。
五、课堂作业
同步导学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