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导入】
1. 创设情境:在课堂开始前,播放一段《行路难》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
2. 提问引导: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遇到的艰难困苦的事情,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
【讲授】
1. 初步了解:通过展示诗歌的诗句和背景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行路难》这首诗的主题和内容。
2. 分析诗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诗句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并展开讨论。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如“诗人通过《行路难》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在诗中看到了哪些形象和意象?”等。
【实践】
1. 创作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篇与《行路难》相关的短文或诗歌。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如“你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如何克服困难的?”等。
2. 朗读演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者是《行路难》中的诗句,进行朗读演绎。可以分小组进行比赛,评选出最佳演绎者。
【总结】
1. 反思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并进行总结。
2. 发展拓展:鼓励学生继续关注诗歌创作,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优秀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作业】
布置一篇与《行路难》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深化对于《行路难》的理解和感悟。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导入】
1. 观看视频:在课堂开始前,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历史背景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行路难》所处的历史背景。
2. 提问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在古代时期,人们面临的困境和困难是什么样的,并让他们讨论解决困难的方法。
【讲授】
1. 诗歌解读:通过展示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诗句,让学生了解《行路难》这首诗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2. 历史背景解读:讲解《行路难》所处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3. 古代诗歌赏析:让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作品,比较其与《行路难》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实践】
1. 诗歌朗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作品,并进行朗诵。可以通过朗诵比赛的形式,评选出最佳朗诵者。
2. 诗歌表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作品,进行表演。可以分小组进行比赛,评选出最佳表演团队。
【总结】
1. 反思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并进行总结。
2. 发展拓展: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古代文学,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和作者。
【作业】
布置一篇与古代文学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深化对于古代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三
一、预习《行路难》
二、正课
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三、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四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诗坛上,不能不提到一位诗人:他的才华无与伦比,芳华绝代,余光中先生说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回荡着潇洒的人生绝响!瑰丽的语言,大胆的想象,浪漫的豪情,在他的诗歌中唱响!他被誉为“诗仙”,同时又是酒唤起他创作的灵感,他曾经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又被誉为“酒仙”,大家猜猜他是谁?
生:李白。
你能背几句他的诗吗?
生背诵。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行路难》(师板书课题)
三、明确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全诗内容,学习欣赏诗歌。
四、朗读诗歌
1、与学生商量如何读本诗。
大家认为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什么?
明确:要读好要注意停顿、语气、语调、重音等。
最重要的是什么?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诗,根情。”最重要的是要读出感情。那么通过你的预习,你觉得要融入怎样的情感?
生说出看法。
明确:低沉--昂扬
2、教师范读(配乐:二胡曲《汉宫秋月》)
3、生自己读
4、教师找一位学生读,余生评价。
5、再找一位学生读,余生评价。
五、欣赏诗歌
为了更好地读好全诗,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预习,你有什么不明白或是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小组讨论交流问题,然后提出问题。
预设可能有:
1、体目中“行路难”的含义是什么?
2、李白为什么用剑啊?他本来是一个诗人,应是文弱一些的。
3、为什么想到姜尚、伊尹两个人?(教师可以来个问题引申:写这两个古人物的含义、目的是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梳理,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在后面打上一个“?”号。
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教师介绍李白青年时期的人生追求,他“六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并拥有宏伟的“安社稷,济苍生”的人生理想,有一天能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来名满天下,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义气何其风发!可是到了皇帝的身边,却发现只不过是做一个给帝王写诗,供人娱乐的差事。本来就桀骜不驯的他“平交王侯,傲视群小”,可以补充“力士脱靴,贵妃研墨”的事。又因为他嗜酒成性,因此被“赐金还山”,实际是被变相地撵出了朝廷,于是他郁闷不堪!
所以,看第一句:词句着重突出什么?
二三句要抓住动词,让学生体会诗人内心的抑郁与悲愤,可以让学生起来表演此动作,进一步体会诗人内心的波澜。
再解决第三个问题,理解诗人其实并没有丧失人生的理想,字如此困顿之时仍然以古代名贤自比。
然后结合对最后一个典故“乘长风,破万里浪”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六、拓展延伸
教师深情朗读或演唱《从头再来》歌词,以激励学生。
或者用李白的另外一首《行路难》进行拓展。
七、背诵诗歌
八、板书设计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上台来画一条随着诗歌内容变化的曲线。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简析
这首乐府古题是李白于天宝三年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打发出长安时所做。作者做翰林供奉仅两年却受奸佞权贵所害,被迫离开,此诗抒写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逆境中豪迈乐观的气概。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感情变化,苦闷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复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4、赏析重点语句,品读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诗词,感受诗人激荡的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失意中自信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李白
从小到大我们是在李白诗句的浸润下长大的。在你记忆的宝库中存了多少,请大家动手数数。(学生回忆诗句)
在丰富的诗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渐渐树立在我们心中,请你用一句诗仿照例句说说自己心中的李白。
(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李白的诗作名句,并借助诗句归结形象。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了孤单寂寞的李白。(投影出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是一个千年万年读不厌、都不透的李白。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诗《行路难》,看看你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李白。
二、初读感知扫除障碍
(一)出示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
(二)学生自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学生自读古诗
(2)集体齐读,纠正易错字音:塞(sè)
(三)了解乐府古题。学生再读古诗,把握感情基调。
(四)师生互读,走进意境。
(听着你们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欲望,大家听听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点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背景,谁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学生点评后教师补充。(出示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诗人“安社稷”“济苍生”的愿望无法实现。《行路难》三首皆是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饯行的酒宴上所作。
三、细读品味艰难处境
(一)学生再读诗文。
1、诗中哪些词句能看出作者艰难的处境,请你结合诗句分析。
(学生在品读的同时,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词句,老师巡回检查。)
问题预设:学生会涉及到表现技巧上的问题,如:对比、比喻、反复、设问)
2、作者的处境为何如此艰难?
3、他的心情如何?(请同桌之间相互竞读,读出“歧路多彷徨的苦闷”)
4、穿越时空,假如你是李白,面对这样的境遇,你的心境是怎样的?请同桌之间再次合作,诵读全诗,相互展演。
(他心中仅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茫然吗?你从哪里看出的?)
四、品读形象
“诗如其人”,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悲而不伤,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坚信长风破浪的日子一定会来临。他将直挂云帆实现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伟业。这就是李白,一个在逆境中不顾影自怜、自怨自哀的李白,而是一个豪迈乐观,穿越了千年依然对我们自信的微笑的李白。我们为他的诗折服,更为其高尚的品质折服。)
五、感谢有你,李白
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在多歧的迷茫中我们苦闷过,也彷徨过,认识了李白,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请以“感谢有你,李白”写一段话,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潇洒自如的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他选择了坚强、自信和乐观。人生历程风雨兼程,遭遇逆境时让我们也像李白一样乘长风破巨浪,直抵苍茫的彼岸。让我们在吟诵全诗中结束这堂课。)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
课外阅读《行路难》其二、其三。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朗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我们要注意一句警句、两个比喻、三处用典、四句短句。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七、板书设计
行路难
赏析情感诵读
停、投、拔、顾忧郁悲愤低沉失落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矛盾痛苦忧伤彷徨
两典故不甘消沉昂扬憧憬
三字短句进退失据短促埋怨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豪迈高亢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