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秀历史教案范本【优质6篇】

时间:2018-09-09 05:14: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中优秀历史教案范本 篇一

标题:探索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化交流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交流的方式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视和理解。

教学重点:

1. 文化交流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方式。

3. 文化交流对于文明进步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分析文化交流在历史中的重要意义。

2. 探究文化交流对于文明进步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

2. 历史教科书和资料。

3. 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展示一幅古代文化交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交流的理解和经历。

讲解(15分钟):

1. 通过多媒体和教科书介绍文化交流的定义和历史意义。

2. 分析文化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方式,如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

3. 探究文化交流对于文明进步的影响,如宗教、科技、艺术等方面。

讨论(2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整理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 全班讨论: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不同观点,加深对于文化交流的理解。

总结(10分钟):

1. 教师总结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

拓展活动:

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报告。

2.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或艺术展览等方式,亲身感受文化交流的魅力。

高中优秀历史教案范本 篇二

标题:探索历史人物的影响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贡献。

3.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佩和理解。

教学重点:

1. 历史人物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2. 不同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贡献。

3. 历史人物对于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分析历史人物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2. 探究历史人物对于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塑造。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

2. 历史教科书和资料。

3. 历史人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展示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影响力。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敬佩和理解。

讲解(15分钟):

1. 通过多媒体和教科书介绍历史人物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贡献,如孔子、拿破仑、马克思等。

3. 探究历史人物对于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如乔治·华盛顿的正直和领导能力等。

讨论(2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影响力,并整理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历史人物,向全班介绍他们的事迹和贡献。

3. 全班讨论: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不同观点,加深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

总结(10分钟):

1. 教师总结历史人物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力。

拓展活动:

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报告。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人物的自传或传记,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高中优秀历史教案范本 篇三

一、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具

: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

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

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

c、慈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

d、总理衙门的推动。

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a、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

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

(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六、板书设计:(略)

七、练习巩固:

i、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布置作业:P39问。

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高中优秀历史教案范本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瓦特研制成功“万能蒸汽机”;电力的发现与发展;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理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运用: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课: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向前发展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又无一不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先导的。生产力的每一次巨大飞跃,都会带动人类社会发生历史性变化,在人类史上,截至目前总共发生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其中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背景:

(1)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18世纪中期,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市场迅速扩大;

(4)18世纪中期,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研制出新蒸汽机;

(2)80年代,瓦特又制成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

3、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

a 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

自此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形成。

b 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瓦特蒸汽机应用于运输业中,导致蒸汽轮船和机车出现,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变化,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c 推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d 造成了环境污染。

二、电气时代的出现

1、背景: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

a 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造出避雷针;

b 19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电池;

c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d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e 1867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和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2、 电气时代的到来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各种各样使用电力的新发明纷纷涌现,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电机和电动机相继问世,使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随后,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新机器的发明和制造,反过来也推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3、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成为工业发展重要动力的原因

a 发电机的完善和改进;

b 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

c 电力的优势(方便、便宜、能量大)。

4、意义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瓦特蒸汽机出现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而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和火车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发电机的发明及其他电气技术的应用,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技术、规模化的炼钢技术等相继发明出来,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

(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

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信息传播变革的历程。

a 造纸术改变了信息的载体;

b 印刷术加快了信息传播,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c 电子媒介改变了人类信息存储和加工的方式,使信息传播加快,信息获得更为便捷。

2、互联网的诞生: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world wide web),音译为万维网。

3、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

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是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

网络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

3、影响

(1)积极影响:

a 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b 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c 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d 改变工作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

e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

(2)消极影响:

a 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b 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c 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上虚拟世界,同时互联网上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作业布置:你觉得应该怎样评价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瓦特蒸汽机出现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而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和火车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发电机的发明及其他电气技术的应用,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技术、规模化的炼钢技术等相继发明出来,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

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4)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环境污染的逐步加剧。

高中优秀历史教案范本 篇五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为本节课抽象名词概念较多,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这主要是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情况确定的。因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无论是从其历史地位,还是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来看,都需要学生掌握。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决定了的,而"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在历史意义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诠释。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题材,而"五四"运动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典型教材。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过程上,而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所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教材中显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为重点。

难点是"五四"运动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这一个问题具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它既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历史知识结构相联系,又同新民主义革命的知识相关联;还由于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的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我所授课班级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估计他们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千种教学方法:

1、归纳法:因为本节课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词概念较多,而采用归纳法符合心理学上知识的接受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

2、情景教学法:其理论依据和操作过程在讲述"五四"运动过程时有具体阐述。

3、对比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脱离儿童期后其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4、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及我校实际情况,配合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使的教具有:

1、"五四"运动历史教学地图

2、小黑板

3、摸拟"五四"使运动中使用的宣传旗和宣传单

三、说教学过程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1展示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易于新知识的接受)2理解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基础,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从而组合成更新的知识体系)3保持(新知识体系的形成,还需要进一步的简化、修正、排列、组合,以便更好地储存在大脑中)4运用(即利用新的知识去获得更新知识的过程,表现为解决问题,创造发明等。)

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

第一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一步只需2分钟。

"同学们从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在学生们列举出后,教师总结),指出"这一系列抗争都失败了,但到了本世纪初,中国人民最后选择了共产党,最终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向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五四’运动。"这样,在学生学过的抗争史这一系列旧知识找到了切入本节新知识的切入点,而且形成了对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让学生理解新知识,这一步需要25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引导学生去回顾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复古的史实,运用归纳法说明一切反动势力都是利用思想专制来达到其统治目的的。指出,要推翻反动势力,就要向封建传统思想展开猛烈进攻,由此展开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比较前后两个时期的差异。得出: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书上没有集中分析,在学生找出"五四"导火线后,我巧妙设问:"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那么多侵略,为什么这一次反响那么大?"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去总结"五四"爆发的大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

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选一名学生扮演学生领袖,四名扮演参加"五四"游打的学生,学生领袖期发传单、旗帜,并领导群众大呼"五四"爱国口号。游行完毕后,又扮演罢工领袖,率领工人罢工,体现"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通过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创设一定的历史环境,再现了"五四"运动的一个场景,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历史。由于在扮演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必定会在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们愿意上历史课,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质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联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来分析,学生就比较好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而不同点就是"五四"运动的"新","新"在广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指出,"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为下一节课的进行埋下的伏笔。

第三步,巩固练习阶段,大概需要10分钟。

首先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则是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爆发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学生游行示威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运动为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两年后,中国诞生了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此小结使学生把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强调了重难点。

然后是基础知识题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加强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随时提取所学知识作好运用上的准备。

第四步:运用阶段,需要8分钟。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本节课正是一个好时机。在本节课最后时间里,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们的讨论必然要涉及到他们现实生活和理想,老师再加以正确引导。这就使"五四"爱国品质迁移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中去,引导他们的人生。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世界观。

四、说板书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分析大背景

2、过程 ① 5.4 —— 学生为主力——北京

② 6.3后——工人为主力——上海

3、历史意义(重点):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难点)

依据:① 采用了板书实用性的原则。

② 揭示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高中优秀历史教案范本 篇六

说教材:

此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是高一历史(人民版)上册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部分内容。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这百年时间内,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中国主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抗战开始时间的问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抗战阶段: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军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显示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三、抗战特点:中国抗战的最大特点是"全".全体现在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种作战方式各种正义力量的支持。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如何体现。其次是一场持久战;最后是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抗战的伟大体现:从抗战的历史意义分析出,国内意义:中国的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意义有: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五大国,并担任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多维情境模式,围绕重点、难点及亮点精心设计问题群,促进学生互动讨论、辩论纠误,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将本课内容设计为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师本人将担任抗战纪念馆馆长,并在课前布置好预习课题。

说学法:

学生以参观抗日战争纪年馆的形式来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这节内容,四位同学将担任抗战纪念馆分馆馆长并做好为其他同学讲解的课前准备。其余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在体念中自主、互动学习,进行知识的辨析和迁移。

说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以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方式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说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教中有评,评中有教,体现一种过程引导、及时反馈和激励鞭策的教学理念。

3、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4、屏弃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一纲一本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以课标为依据,参照教学指导意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的课堂教学观可以概括为"六点论",即凸显重点、破袭难点、呈现亮点、追踪热点、教的有效点、学的轻松点。

说教学目标:

在"六点论"课堂教学观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主要是体现"合理"性,可能性,避免"假、大、空".

知识与能力:一方面,落实"双基";另一方面,一堂课不可能解决学生各种能力问题,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意识;

过程与方法:角色扮演法、材料法、图片法、图示法、研究性学习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科学、合理、客观评价事物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信心,体会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含义。

说教学重点:

分析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原因、表现及结果,探究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确立依据:因为她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和后方),全国各阶级、各阶层都参加了战斗。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来看,中国是个弱国,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全民族反对外敌入侵又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说教学难点:

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确立依据: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来看,中国是个弱国,日本是一个强国,因而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说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布置预习作业,做好扮演纪念馆馆长的准备工作。

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做好扮演专题馆分馆馆长的准备工作。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展示受侵华军细菌战毒害的中国民众和王选女士为细菌战受害者索赔而奔走街头这两张照片引出本课的内容--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师作为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57年前的那场战争。

二 教材处理

抗日战争这一章节内容在老教材中需要6个课时才能讲授完而新课程只安排一个课时。因此我将本课内容设计为一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模式,教师客串纪念馆馆长,个别同学担任分馆馆长身份的形式带领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来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三 参观纪念馆

馆长:同学们此次参观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本纪念馆分为一个综合馆和五个专题馆(日军罪行、中国抗战、铁血忠魂、、影音经典、献花留言)。同学们可按展厅依次参观。

综合馆

内容简介 :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了局部侵华战争。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侵占了整个东北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了1935年,为分离和蚕食华北,日军制造了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最主要矛盾。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义愤填膺,吁请抗战,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武装力量、国民党爱国官兵及关外人民以各种方式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华北事变后,中共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积极筹划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日本相继发动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随即改变中共领导的军队并公布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开始了。

全民族抗战分为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1937.7,7-1938,10月)国民政府积极组织了四次会战,分别是凇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在正面战场上抗击了大量的侵华日军。

战略相持:(1938.10-1945.8)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物力、财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进攻。而中国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战略反攻:(1945.8-1945.9)1944年敌后战场开始了局部反攻,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配合下,中国军民展开全面反攻。日本政府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了投降书。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高中优秀历史教案范本【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