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简6篇】

时间:2015-06-08 03:44: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使命感,引导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贡献力量。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教学内容:

1.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经典文献和现代著作,激发他们对中华之崛起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和使命,鼓励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使命感。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

1. 小组合作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相关文献,并进行讨论和分享。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2. 问题导向学习: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例如,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研究,找到答案并进行讨论。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乐趣和意义。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阅读记录和读后感。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和反馈。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写作,让他们表达自己对中华之崛起的思考和愿景。

2.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现状。

3.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听取他们的经验和观点。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通过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使命感,引导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贡献力量。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教学内容:

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经典文献和现代著作,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状。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激发他们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的意愿。

3.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了解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和使命。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使命感。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引导学生对中华之崛起的重要性和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经典文献和现代著作,引导他们思考和分析。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项目,如社区服务、科技创新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乐趣和意义。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

3. 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表现和成果。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行写作,让他们表达自己对中华之崛起的思考和愿景。

2.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现状。

3.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听取他们的经验和观点。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通过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

  1、师介绍周恩来的简介。(多媒体显示配乐画面)

  2、导入课题,解题。

  (1)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师指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为我们说说课题的意思呢?

  (3)带着我们的理解,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读课题吧(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聚焦“中华不振”。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检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多媒体显示)

  (2)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

  3、聚焦“中华不振”。

  (1)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请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

  (2)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

  (3)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

  (多媒体播放历史背景资料)

  (4)观看完短片,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1、默读课文,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那么课文中又有哪些具体词句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词句划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同学们,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生交流)

  预设

  (1)“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呀!”

  师:(点击鼠标显示句子)你能从伯父的话语中感受到中华不振。你们知道“租界”是什么意思吗?(多媒体播放关于租界的资料)

  师:此时此刻,伯父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父此时的心情吗?(担心、无奈、愤怒、沉重)

  师:指导学生带着体会读好这句话。

  (2)“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师:(点击鼠标显示句子,突出“一直、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 )

  师:请你们这个小组的同学齐读这句话。

  (3)“在租界地里,他目睹了中国同胞受欺辱的情景,心情非常沉重。”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指导学生读出愤怒之情。

  4、补充材料。

  (1)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我们怎么能够不伤心,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处处受欺辱的事情太平常了。(多媒体显示相关事例)

  (2)看了这些事例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3)是啊,洋人当时就是这么欺人太甚!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竟然敢这么猖狂,这么蛮不讲理,欺人太甚!这是为什么啊!因为——(学生齐答:中华不振。)

  四、感悟立志,拓展延伸。

  (1)看着外国人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的一桩桩事情。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翻江倒海的难过。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都在想些什么呢?(小组讨论)生交流

  (2)周恩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哪!(师板书:哪)

  五、感情朗读,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1)于是,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师生合作读第5段)

  (2)你们愿意做小周恩来吗?那么,现在你们就是小周恩来,我们合作的读读5、6、7段吧!(师生分角色朗读)

  (3)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再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多媒体显示:周恩来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也不是为( )而读书,而是为( )而读书。因为在少年时他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欺辱,就要( )。

  (4)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读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同学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关键点:

  培养同学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思路:

  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同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路:

  理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协助同学深入理解。

  教学学路:

  让同学朗读课文,激发同学联想。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同学自主识字。

  1、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渎考虑: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小朋友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小朋友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三、诵读。

  1、让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资料;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师:图片上的人,你认识吗?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崛”的写法,初步解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再读,并让学生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突出学习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质疑,自主提问

  师:在预习课文之后,有没有仍然不懂的问题?

  3、带着问题读或听读课文: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引导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在有所发现或有感触的地方继续留下思考的痕迹。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加以解决。如:

  1、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引导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突出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体会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时的疑惑不解。

  (2)多媒体出示百年前中国贫民区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对比,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进一步感知“中华不振”。

  (3)读课文7、8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后的悲愤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体会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2、 “中华不振”的现状,引发了周恩来怎样的思考?

  读课文,讨论交流。

  3、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分别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激情齐读。

  2、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五、激励总结,拓展延伸

  齐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六、综合性实践作业:

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少年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主人公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主人公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