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通用6篇)

时间:2014-03-06 04:12: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2. 学习柳树的生长特点和适应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 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2. 柳树的生长特点和适应能力;

3. 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1. 柳树如何适应高原的气候条件;

2. 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1. PPT演示文稿;

2. 青海高原柳树的图片和资料;

3. 学生绘制柳树适应高原气候的图画的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通过展示青海高原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对青海高原的兴趣。

Step 2:学习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通过PPT演示文稿,介绍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让学生了解青海高原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温、降水等情况。

Step 3:学习柳树的生长特点和适应能力

通过展示柳树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柳树在高原环境下的生长特点和适应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讨论柳树的特点,并与青海高原的气候特点进行对比。

Step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引导学生思考柳树对于青海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柳树适应高原气候的图画,展示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Step 5:总结和展望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展望下节课将学习如何保护青海高原的生态环境。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青海高原的柳树和自然环境;

2. 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培养保护环境的实践能力。

评估方式:

1. 学生绘制的柳树适应高原气候的图画;

2. 学生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思考的表现。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生态价值;

2. 学习柳树的繁殖方式和生长周期;

3. 培养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青海高原柳树的生态价值;

2. 柳树的繁殖方式和生长周期;

3. 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难点:

1. 柳树如何繁殖和生长;

2. 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

1. PPT演示文稿;

2. 青海高原柳树的图片和资料;

3. 学生绘制柳树繁殖方式和生长周期的图画的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通过展示青海高原柳树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对柳树的兴趣。

Step 2:了解柳树的生态价值

通过PPT演示文稿,介绍柳树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生态价值,让学生了解柳树对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Step 3:学习柳树的繁殖方式和生长周期

通过展示柳树的繁殖方式和生长周期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柳树的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以及柳树的生长周期通常为数年。

Step 4:培养生态保护的意识

引导学生思考柳树的繁殖和生长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柳树繁殖方式和生长周期的图画,展示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Step 5:总结和展望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展望下节课将学习如何利用柳树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柳树的繁殖和生长情况;

2. 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实践生态保护的理念。

评估方式:

1. 学生绘制的柳树繁殖方式和生长周期的图画;

2. 学生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和思考的表现。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通过三次理解描写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句子,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齐读课题,想想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

  二、学习课文,一读柳树,感受高大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课柳树的外形的?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3)你最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一句?愿意带着你的感情来读吗?

  这株柳树庞大的树阴、粗壮的枝干、坚硬的枝条、葱绿的叶子无不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伟力。

  (4)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

  (5)再次读第二小节课文。(媒体出示)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媒体,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三、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生活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

  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说青海高原恶劣的生长环境。

  2、媒体显示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的文字,老师读了这段内容后被深深地震撼了,心中涌起了情感的波澜,写成了一首小诗,想把它奉献给大家。

  (音乐)诗朗诵:

  你也许是一粒柳絮风把你卷上高原恰好遇上水你有幸萌发

  你也许是随着一团团柳絮来到这里持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把兄妹们全毁了唯有你保存了生命活过了一岁又一岁

  你是一个奇迹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你也想像老师那样来赞颂它吗?那就大声地朗读。

  4、课文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自渎,思考:在青海高原上存活这样一株柳容易吗?

  5、学生自学后相互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媒体,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6、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第7自然段)

  7、请大家默读7自然段,学生自读思考:在作者的情感世界里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8、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1)长到这样粗的柳树……重新抽出了新条。(相机理解两次“经历过”)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能把这一段改成诗的形式来赞美柳树坎坷的经历。

  小结:这就是青海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它抗干旱,斗严寒,造就了生命的奇迹;它顶风雷,历雷电,复苏,抽条,起死回生,具有多么坚强的精神!我们再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三读第二节句子)

  四、三读柳树,启迪人生

  1、再读描写柳树的这段文字,学生谈新的体会和理解。(理解“锻铸”)

  2、在青海高原上是什么锻铸这株柳树的?

  3、小结并引读

  4、把第六、第七自然段中赞美柳树的文字分别放在描写柳树样子的这段文字的前面和后面,让学生读读,有没有新的感受?

  5、学生读后交流,明白人生哲理。

  6、让学生思考: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2)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怎样的?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3)小结: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4)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有着天壤之别!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为了生存,付出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呀!然而这株柳树却没有抱怨命运,(引读)“也没有……而是……终于……”,在对比中突出了这株柳树的神奇。(生读)“命运给予……绿阴。”在作者眼中,这株柳树仅仅是一株柳树吗?那是什么?(精神、品质、力量等)

  (a)媒体显示:霍金、张海迪、司马迁、桑兰……配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b)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会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c)填空:

  (1)()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3)()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总结课文

  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去了青海高原,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精神之旅,看到了那里唯一的神奇的柳树。(四读)第二节的句子。此时,我相信这株昭示伟力、造就奇迹、显现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也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永远记住它——(生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白杨》,比较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写好读后感。

  板书设计:

  样子高大粗

  青海高原-株柳神奇环境干旱寒冷顽强

  历程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习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习

  A、填空练习: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壮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望而生畏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法 想象描述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边读边想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

  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 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 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

  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两节。

  3.学习课文第八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2)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3)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4.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节说: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

  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

  (“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