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精简3篇】

时间:2015-06-05 04:12: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在教学中,比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本文将介绍一节以比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语文课,并对该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本节课的主题是《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首先,我将让学生通过阅读《红楼梦》中关于女性形象的片段,并结合课堂讨论,了解不同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形象的塑造方式。接着,我将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女性形象,通过比较不同女性形象之间的异同之处,讨论她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和形象的含义。最后,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比较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比较不同女性形象之间的异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然而,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表现得比较被动,缺乏积极性。他们在小组中不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更多地是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可能与他们对比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有关。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理解比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和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这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不够合理。由于小组讨论环节的时间比较紧张,一些小组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比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比较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比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确保时间的合理安排,以提高教学效果。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二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二

在教学中,比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本文将介绍一节以比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数学课,并对该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本节课的主题是三角形的性质。首先,我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如角的和、边的关系等。接着,我将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三角形,通过比较不同三角形之间的性质和特点,讨论它们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和意义。最后,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比较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比较不同三角形之间的性质和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表现得比较被动,缺乏积极性。他们在小组中不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更多地是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可能与他们对比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有关。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理解比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和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这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不够合理。由于小组讨论环节的时间比较紧张,一些小组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比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比较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比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确保时间的合理安排,以提高教学效果。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三

2017-09-17 22:32:25 | #1楼回目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1.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B、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1)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9。

(2)拖拉机45分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

(3)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1.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比的写法。

15比10记作15∶1010比15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90

比的各部分名称。

A、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概括知识点。

B、小组汇报并举例: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3∶2=3÷2=3/2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A、观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什么?(被除数),后项相当于什么?(除数)比值相当于什么?(商)。

B、比的后项能不能是零?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C、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2)比与分数的关系。

A、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推知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a)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例如15:10,可写成15/10,读作15比10。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1、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课本练习十一的第3题。

2.补充:求出比值。

0.375∶ http://baogao.oh100.com ∶3/40.75∶2/52.6∶3.9

教学反思:本堂课,我吸取上节课对线段图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解题困难的教训,在基本了解题意之后,就和全班学生一起画出相关的线段图,引导学生看懂线段图,在此基础上再列出数量关系式。由于有了上节课的模式,再加上本节课我对线段图比较重视,因而学生在列数量关系式时顺利多了。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7-09-17 22:33:09 | #2楼回目录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矗

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

斜(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斜,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

5.学习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略)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习

四、总结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和反思

2017-09-17 22:32:16 | #3楼回目录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比和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1、举例说明什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请计算下面比的比值。

1:44:65:20:0.6:0.2:

二、课中议学

1、感知相等的比

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根据这些比的比值,能不能将这6个比分分类?

感知比例式

师:你真会比较,谁的分法和他一样的吗?

师:观察屏幕上的比,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式子吗?(学生写,指名板演)

师:说说看,你为什么这样写?(生:因为他们的比值相等)

师:比值相等的两个比会怎么样?(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相等)

师:剩下两个比能用等号连吗?为什么?(生:因为他们的比值不相等)

师: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师:以前学过比还有另一种写法,根据比的另一种写法,你们能写出另一种形式的比例来吗?

2、概括比例的意义

师: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两个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交流。(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师: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了,谁再来说说看

师:同学们说得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这样说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叫做比例](学生齐读意义)

师:谁来说说看组成比例必须要符合哪些条件?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