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一
标题:用文物展览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导语:历史课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介绍一种通过举办文物展览来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的教学案例。
案例描述: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决定举办一场历史文物展览,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教师首先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收集了一些与科技发明相关的文物,如古代的计时器、造纸术的工具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文物,并准备展览的展板和解说词。
在展览的前一天,教师邀请了一位专业的历史专家来学校给学生们讲解这些文物的历史背景和科技价值。专家讲解的内容包括文物的制作材料、使用方法以及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等。学生们在专家的讲解下,逐渐了解到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意义。
在展览当天,学校里搭起了展板,每个小组的展板上都附有详细的解说词。学生们穿上古装,扮演古代发明家的角色,向参观的学生和家长们介绍他们所研究的文物。学生们通过口头解说和展板上的文字,向参观者展示了古代科技发明的伟大成就。
结果与评价:
通过这次文物展览,学生们对古代科技发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在研究文物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了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还学会了如何获取历史资料和进行历史研究。学生们通过扮演古代发明家的角色,增强了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和理解。展览也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其他学生前来参观,提升了学校的声誉和教学质量。
结论:
通过举办文物展览,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文物的研究和展览,不仅能够增进对历史的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二
标题:通过历史电影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导语:历史课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介绍一种通过观看历史电影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的教学案例。
案例描述: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决定在历史课上播放一部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历史电影。教师首先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收集了几部与中国古代历史相关的电影,如《红楼梦》、《大明宫词》等。然后,教师将电影分成几个片段,每个片段对应课堂上的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电影片段,并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和解说。
在观看电影片段的过程中,教师会停下来与学生们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们思考片段中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意义和影响。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教师也会提供一些问题和提示,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电影和历史。
结果与评价:
通过观看历史电影,学生们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观看电影片段,感受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和魅力。学生们在讨论和写作的过程中,提高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们通过电影中的故事,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结论:
通过观看历史电影,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电影作为一种视听媒体,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学生们通过观看电影,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能够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三
一、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和广大历史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主题
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博,涵盖古今中外。要学好历史,单靠每节历史课上的45分钟,单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有更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这片广阔的天地,方法有很多。辩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我在讲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汉朝的历史后,我计划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评价汉武帝,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评价。
三、案例描述
课堂上,我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了指导: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活动,要辨证、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尤其着重评价该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史论结合最好,不要空发议论。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生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勇猛强悍,机智聪明,重情重义是一代明君,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他重在选贤任能,喜看天下英雄尽入其彀中。同时,他用人又不求全责备,所以臣下能够心情舒畅,像“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的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的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的魏徵、“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的王珪等均能各尽所能。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前者善谋,后者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报国,世称“贤相”,被并称为“房谋杜断”。
师:这个同学对唐太宗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对他知人善任和重视纳谏这点进行了说明。谁还能对他的其他措施作更具体的分析。
生2: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首长并列为宰相,三省各有职掌,贞观时期,还增加了宰相人数,这样既避免了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
生3:唐太宗在位时居安思危,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首要原因。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亡的过程,这对他继位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继位后,时刻以隋亡为戒,经常与大臣们商讨历代王朝盛衰和治国的有关方针政策。他对君民之间的关系认识非常深刻,他引用古人的话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常常居安思危,用隋覆舟的例子来警惕自己,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务求处置允当。
生4:唐太宗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实行均田制,重视经济发展,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
生5:唐太宗注意执法,他强调法律不是他一个人的法律,是天下所有老百姓的法律,要臣下按法律办事,魏征反对“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受到他的赞许。他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制定《唐律》,慎用刑法,这对安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生6:他完善科举制度,扩充了国学的规模,建学舍1200间,增加学员。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吐蕃等地也派贵族子弟来入国学。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扩大了统治的基础。!生7: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华夷如一的治国策略,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师:刚才几位同学对汉武帝功绩的评价很是到位。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仅要看他对历史的贡献,还应该看到他的不足以及一些政策带来的不良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就此谈谈。生7: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和弟弟,夺位登基。
生8:唐太宗晚年骄奢,647年,唐太宗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
生9:他晚年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因要大量造船,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师:以上同学们对唐高宗的不足做了较为具体的评价。
总的来说,唐太宗实行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既维护了统治,又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四、案例评析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之广,学习热情之高,是我所始料未及的。(1)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关于唐太宗的有关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唐太宗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唐太宗的印象比教师直接主动讲授给他们听要深刻得多。(2)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看法有分歧,看待历史事件意见不统一时,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展开一场场辩论,不仅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深化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开创历史教学的良好局面。
(3)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引导者,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本性,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收集查询历史资料,弄清历史史实,并能简洁明了地将自己所掌握历史知识传递其他学生,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兴趣和各种能力。(4)要上好这么一节课,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备课,这都是应该的;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学生是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准备这么充分,而且把大量时间都花在资料的收集上。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四
一、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迈入21世纪,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学工作者所重视,创
新教学方法不断被研究出来。时代在进步,改革在深入,“创新”已经成为时髦的词了。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2岁至18岁是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换言之就是中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的最佳时期。我们初中历史教学也就不能还停留在“传道授业解困上”,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给历史课堂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1、从目前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现实状况看20xx年暑假
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市级的历史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研讨会,会上一位历史教授曾讲到并认为,我们历史学科应该有和语文、数学学科一样的地位和作用。可是事实上呢,初中历史学科,不受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的重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副科”。在几年的历史一线教学中,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在很多学校,课程安排中所开设的历史课往往是走过场的形式,把历史课大多都放在学生状态较差的下午,或是历史课教学课时的随意缩减。历史期中、期末考试大都放在语数外等学科考试的前一周,考试成绩不参加评比或者大打折扣后再参加评比。光是这一点,就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大大减小。另外,学生在自习课的时间里从来不会看看历史,最多就是在考试前突击一下。笔者所在的城市,目前初中历史是会考考查科目,考试还是开卷的形式,这样不论是学校、家长或是学生就有了更加不重视历史的所谓理由了。学生即使到了初三,也不会占用平时时间学习复习历史,只是寄希望老师在考试前划划范围,考场上临时抱佛脚应付而已。大的教育教学环境或是现状我们无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我们只能通过提高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来尽量使我们的学生多学习到历史知识,多提高学生的认知方法和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总言之,初中历史学科的艰巨任务的实施,就集中在提高历史课堂效果上了,而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就很有现实意义。
2、学生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教师们普遍感觉就是,学生们不读书,不爱读书,基本上很少看书。十几年前或是更早些时候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途径主要是书籍,可是现在的学生不是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电视电影、电脑网络等电子媒体在家庭得到了普及,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了解外界事物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促使现在的学生懒得看书,懒得求真。比如我在上七年级起始年级历史导言课时问学生,你们都知道哪些历史知识呢,又引导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哪些历史事件。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是事件大都反映了他们的年龄,乃至性别喜好等:像男生,多半是三国、水浒等,而女生多半知道西施,貂蝉,武则天,慈禧太后等。我如果再进一步问学生,就不难发现,他们头脑中现有的历史知识,主要是来源于电视电影或是网络游戏。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有限,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的认识,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中故事性强的有兴趣,而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漠不关心。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我觉得,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而以上所说的一些,在现阶段,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靠教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来实现了。
二、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尝试我们要真正地构建高效课堂
首先必须要学习先进的高效课堂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近几年,我学习了一些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下面运用这些理念,结合我们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想法和做法。
1、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可以说,教师对历史学科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对所教学生接受能力的预测和掌握,是形成一节高效历史课堂的最关键因素。所以我觉得,
一堂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关键在于教师的备课。教育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决定着对于教学素材的选择取舍。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我们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标准与依据。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底细和教学目标,恰当地添删内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为例,来讲述一下我的备课后的经验和得失体会。这一课的历史容量无意是很大的,无论是视频资料、文字资料还是图片资料都很丰富,可是由于我们初中历史教学课时,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所限,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这节课后隐含的大量历史信息进行整合和取舍。比如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离不开《马关条约》,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决不能删减掉。为此,我的教学环节中就有一项是,提出问题: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中有哪些相似的内容?由于学生对前一个条约比较熟悉,很容易总结出答案:割地、赔款、通商。随后,我分别出示了两个条约割地的示意图,赔款的两组数据,通商口岸位移的动态效果图。紧接着,我提问:在共有的内容中《马关条约》有哪些特点?比较之后学生回答:割地面积更大、赔款数额更多、通商口岸向内地更加延伸。进而,提出第三个问题:对比前者《马关条约》中哪些是新增加的内容?为什么会有这些新内容?提示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加以分析。由于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相关资料的补充,学生的讨论渐入佳境。而关于甲午海战本身,前后有好几场相关联的战争,这就需要我们在通读并理解本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去进行删减。我把本课的黄海海战、邓世昌、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做为教学重点。而其他的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五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
①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②社会经济的繁荣;
③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视频资料和设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②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③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作用等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学生情况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日益表现为以逻辑思维为主,但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①导学法,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隋经济发展和大运河的资料,准备历史短剧的表演。
②探究式,通过采用图片、视频资料、学生制作的模型等直观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并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③体验式,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在主动体验、感受历史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前期教学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师引导改进。布置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多渠道搜集史料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整理并运用史料的能力。让学生准备历史短剧,在搜集、阅读、编、演的过程中将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教师制作课件资料,设计探究问题。
三、教学资源与资源准备
1.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2.自制多媒体课件。
3.网站资料、材料。
四、多媒体应用分析
五、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六
一、案例标题: 《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
学科:初中历史
年级: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活动课
二、案例内容: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一)、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进行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节活动课让学生深刻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后的祖国建设成就。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事实,也感受到生活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欣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改革开放后成就的图片,引出为改革开放喝彩。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纪念改革开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党
和政府的出发点: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五)、教法学法①、通过好歌曲导入新课。
②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民生的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六)、媒体选择 :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程序
1、情景再现: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其他视频、图片引出课题: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2、教师:出示十七届三中全会图片介绍: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