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篇一
摩擦力是物体接触面之间产生的一种力量,它可以阻碍物体的运动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高一物理课程中,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需要了解摩擦力的定义、计算和应用。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应用摩擦力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
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4. 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介绍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实验: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讨论;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摩擦力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摩擦力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这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篇二
摩擦力是物体接触面之间产生的一种力量,它是物体运动和停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一物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摩擦力的概念、计算和应用。本教案将通过实验、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目标:
1. 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运用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
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4. 摩擦力在物体运动和停止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介绍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实验:设计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的应用,探讨物体运动和停止中摩擦力的作用;
5. 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在物体运动和停止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2. 讨论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摩擦力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这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课标分析: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教材地位:《向心力》一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2第六章曲线运动的重点、难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本章知识的一个拐点,又是本章内容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对圆周运动的表面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分析提高到对天体运动及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的分析及推演。同时,《向心力》一节能够充分体现力和运动的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运动与力关系学习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理解了质量、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了解了描述圆周运动的各个物理量及其关系,认识了匀速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并且学生已经经历了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及最后的成果展示的学习过程,具备了处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向心力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一种力。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情景计算。
3.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的法向分力提供了向心力,切向分力用于加速。
4.知道一般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的内涵。并熟悉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实验在处理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力和运动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公式及匀速圆周运动中供求关系,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判断计算。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教学难点
理解向心力是一个效果力,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供求关系
五、教学过程(略)
六、课后作业
必做:课本P22页问题与练习:1、2、3、5题。
选做:课本P22页问题与练习:4题。
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能熟练使用打点计时器。
(二)会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
(三)会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四)会设计表格并用表格处理数据。
(五)会用v-t图像处理数据,表示运动规律
(六)掌握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语音描述运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一)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某种规律的研究方法。
(二)经历实验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调整。
(三)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体会实验的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培养根据实验结果作出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探究目的:
探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猜想】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有几种可能:
变化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变化等。可结合速度图象描述猜想。
【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提示如何测量出不同时刻的物体运动速度;最后确定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学生活动】实验过程:
1、附有滑轮的长度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用一条细绳栓住小车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上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篇五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中位移的分矢量表示法及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时一直变速运动。
(2)知道合运动、分运动分别是什么,知道其同时性和独立性。
(3)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会用作图法和计算的方法,求解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5)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6)会判断轨迹弯曲方向(发展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的探究过程;
(2)经历并体会研究问题要先从粗略到精细,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
(3)尝试用数学几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主动细心观察,注意关注身边的科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感受到科学研究问题源于生活实践,获得的结论服务于生活实践,体会学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结论不能主观而要有科学依据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初步养成小心翼翼做实验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的实验过程。会标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难点:如何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如何画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教学活动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指导性和服务性。在教学媒体设计上:强调以试验教学为主,以多媒体为辅助(投影问题与习题)。在教学程序上基本上按照加涅信息加工模型。引起注意──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先决性的学习──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帮助──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提供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通过问题链把教、学、练、评有机整合。在学习过程上:突出学生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应用。在探究方法上:突出整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认知过程上:突出人类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即,由粗略研究到精细研究,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在理念上:突出科学的研究源于生活实践,服务于生活实践;认识到“下结论必须要有科学依据”。
学法指导
1.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要从力与运动的关系、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的角度来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化,不管速率是否变化,其运动状态肯定在变化,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所以受合外力肯定不为零.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指的是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跟力的合成与分解一样,遵循相同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抛体运动是在恒定外力作用下所做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恒定的外力是改变速度大小的原因,也是改变速度方向的原因.
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5、通过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感受先辈大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分析—总结
四、教具
牛顿管、抽气机、电火花计时器、纸带、重锤、学生电源、铁架台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vt=at
s=at2/2
vt2=2as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1、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3)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m/s2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
h=(1/2)gt2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课外作业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第38页练习八(1)至(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