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2.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 能够正确应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2.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好教科书、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提问: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有什么区别?
二、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15分钟)
1. 通过教学课件,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2. 提醒学生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次数和系数的关系。
三、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30分钟)
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包括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等;
2. 通过例题演练,巩固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应用解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
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并解答问题;
2. 学生个别练习,巩固应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能力。
五、总结(10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练习册上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练习题;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二
《三角函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三角函数的应用;
3. 能够正确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三角函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好教科书、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回顾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 提问:正弦、余弦、正切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区别?
二、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5分钟)
1. 通过教学课件,讲解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提醒学生注意三角函数的取值范围和周期性。
三、三角函数的应用(30分钟)
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三角函数的应用,包括角度的测量、三角函数的图像、三角恒等式等;
2. 通过例题演练,巩固学生对三角函数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四、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
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应用,并解答问题;
2. 学生个别练习,巩固应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10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函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练习册上与三角函数相关的练习题;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二)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
(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
(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难点]
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
[知识结构]
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
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
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略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