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
教学目标:
1. 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包括构造板块的移动和地震的发生原因。
3. 掌握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地貌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2. 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球表面的地貌和资源分布。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相关教材和资料。
3. 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有山有水?”带领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Step 2: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15分钟)
使用多媒体设备或实物模型,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重点强调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可塑性固体层,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内外两层组成。
Step 3:讲解地壳运动(20分钟)
讲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原因,包括构造板块的移动和地震的发生。通过动态图片和示意图展示构造板块的移动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板块边界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地震分布的影响。
Step 4: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地区进行研究。让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分析该地区的地壳运动和地貌特征之间的关系,并讨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
Step 5:展示和总结(10分钟)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各地区的地壳运动和地貌特征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评价方式:
1. 小组展示的质量和准确性。
2. 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3. 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理解程度。
篇二
标题:探索气候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理解气候和环境的概念。
2. 了解气候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3. 掌握气候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掌握气候和环境的基本概念。
2. 理解气候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候和环境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气候和环境的相关教材和资料。
3. 气候图表和环境照片。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气候图表和环境照片,引发学生对气候和环境的兴趣,提出问题:“气候和环境有什么关系?”带领学生思考气候和环境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Step 2:讲解气候和环境的概念(15分钟)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气候和环境的定义和特点。重点强调气候是指长期气象要素的平均状况,环境是指人类和自然界生活的空间。
Step 3:讲解气候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20分钟)
讲解气候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包括气候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气候和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地区进行研究。让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分析该地区的气候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讨论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
Step 5:展示和总结(10分钟)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各地区的气候与环境的共同点和差异。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气候和环境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评价方式:
1. 小组展示的质量和准确性。
2. 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3. 学生对气候和环境的理解程度。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经常收听天气预报,联系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天气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众多的天气要素中,气温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气温分布以及因它而划分的温度带。
(板书)第二节 气候
(观看图片)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冬季不仅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同时也有鲜花盛开、绿草茵茵的南国景致。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在“我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样的结论呢?
看《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秦岭-淮河一线一月平均气温大约多少度?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
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