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推荐3篇)

时间:2012-01-03 01:13:1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 篇一

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的设计和实施

引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本著名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林黛玉的一生。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1. 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 教师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意义和作用。

3. 阅读和欣赏小说中的经典片段

-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朗读和演绎,展示小说中的经典片段。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片段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意义。

4. 作家与读者的对话

- 学生分角色进行小组讨论,模拟作家与读者的对话。

- 学生通过写作和演讲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评估与反馈

1. 学生的参与和表现

-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学生的作品和写作

- 学生完成相关作品和写作,教师进行评估和指导。

3. 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演讲

- 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演讲,教师进行评估和指导。

四、教学资源

1. 电子版和纸质版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相关资料和文献

3. 音频和视频资源

4. 课堂展示和演绎用的道具和服装

五、教学实施计划

1. 第一周:介绍教学目标和安排,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 第二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3. 第三周:阅读和欣赏小说中的经典片段。

4. 第四周:进行作家与读者的对话,总结教学成果。

六、教学效果与总结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部作品。他们将提高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也将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 篇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快开课了,作为教师该如何教学,让他们领悟课文中的精髓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第二自然段。

  2.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性色彩浓厚的语句,深人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1.感知教材,从课题着手,理清全文思路。

  2.小组讨论。

  (1)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贯穿全文的又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景极为精妙,妙在何处?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4)“……百草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野草”为什么能成为“乐园”呢?

  (5)“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

  (6)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7)童年鲁迅眼中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你们心中的那位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怎样全面评价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

  (8)文章为什么要描述两个童年生活场所?

  3.小组交流。

  三、拓展练习

  (1)雪地捕鸟的过程,作者用了二系列动词来描述,准确、生动,请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个游戏的过程,或描述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2)请你准备一个自己的故事,也让同学们来分享你的乐趣。

  四、相关链接

  1.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大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6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2.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在使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

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3.有关本文主题的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写于鲁迅辗转流徙在北京至厦门的这段时间里,此时的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所以把原集名《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那一朵朵晨光中绽开的花朵拾来是为了自赏自慰,并不是为了战斗,本文也不能游离于该集外,因此说本文是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残害是片面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