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通用3篇)

时间:2016-04-09 08:29: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通过《听听那冷雨》体验音乐与诗意的融合

引言:《听听那冷雨》是一首融合了音乐和诗意的歌曲,通过这首歌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融合之美,培养他们对音乐和文学的欣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音乐和诗歌的相互关系,认识到音乐和文学的共同点和区别。

2. 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歌曲《听听那冷雨》的歌词和曲调,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了解音乐与诗意的融合。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

通过播放歌曲《听听那冷雨》,让学生聆听音乐,并观察歌曲的氛围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感受。

2. 学习歌词和曲调

分发歌曲《听听那冷雨》的歌词,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朗读歌词,并感受歌曲中的诗意。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唱歌,熟悉曲调和旋律。

3. 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

通过学习歌曲的旋律、节奏和音色,让学生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的乐器运用、音乐形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理解音乐与诗意的融合。

4. 创作小组合唱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发挥,创作属于自己的合唱版本。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改编歌曲的旋律、增加或减少乐器伴奏,以此展示对音乐和诗意的理解和表达。

5. 展示和分享

让每个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合唱版本,并与全班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通过互相欣赏和交流,加深对音乐和诗意的理解和体验。

四、教学延伸

1. 继续学习其他带有诗意的音乐作品,如古典音乐中的交响诗、合唱曲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达能力。

2.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尝试编写自己的诗歌或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结语:通过《听听那冷雨》这首歌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体验音乐与诗意的融合之美,还能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热爱音乐和文学,并在这样的艺术体验中得到成长和启发。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探索《听听那冷雨》中的意象与情感

引言:《听听那冷雨》是一首具有浓厚诗意的歌曲,通过学习这首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培养他们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歌曲中的意象,认识到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诗歌韵律和语言表达的敏感性。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歌曲《听听那冷雨》的歌词,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歌曲中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探索诗歌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

通过播放歌曲《听听那冷雨》,让学生聆听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印象和感受。

2. 学习歌词中的意象

分发歌曲《听听那冷雨》的歌词,让学生仔细阅读歌词,寻找其中的意象。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的具体描写和隐喻,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 分析歌曲中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通过学习歌曲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的韵律、押韵和句式运用,理解诗歌的节奏和美感。

4. 表达与创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表达和创作。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对雨的意象,或者写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分享和点评

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表达和创作,同时进行点评和讨论。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和提高,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评思维。

四、教学延伸

1. 继续学习其他具有意象和情感的诗歌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2.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尝试写下自己的意象诗或情感诗,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结语:通过《听听那冷雨》这首歌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并通过表达和创作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热爱诗歌和文学,并在这样的艺术体验中得到成长和启发。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篇三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高一语文课文《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很容易遇到教学难点的课文,下面应届毕业生网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一些不同版本《听听那冷雨》的教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

  (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

  惊蛰 仓颉 氤氲 米芾 羯鼓 寒濑 惊悸 淅沥 滂沱

  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

  (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却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台湾,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那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六)内容解析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抓住最后两句话,提问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绪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个字,跳到了哪里?(台湾)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那冷雨吧。读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

  4、我们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给了作者同样的感觉呢?于是作者又写了美国。让学生迅速阅读第四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有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写了雨的视觉和嗅觉

,那么下面的部分将主要写到“听雨”。(找学生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1) 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 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

  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4)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6、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七)内容小结,重申主题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