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引言: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尚·吕梭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于勒的视角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本篇教案将为中学生设计一堂关于人性与社会的课堂,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社会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了解社会中的不公现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及其行为,探讨人性的复杂性;
3. 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小说封面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对于小说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社会中的不公现象。
2. 阅读与讨论(20分钟)
分组让学生阅读小说的关键章节,并讨论以下问题:
- 小说中的哪些角色遭受了不公待遇?
- 这些不公待遇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的?
- 他们对这些不公待遇有何反应?为什么?
3. 角色分析(20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分析,包括角色的性格、行为和动机。然后,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这个角色的行为是否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 这个角色的行为反映了人性的哪些方面?
- 你认为这个角色在面对不公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吗?为什么?
4. 小组讨论与展示(20分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他们的观点和分析结果,并准备一个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场景或情节,通过表演或演讲的形式将他们的分析和观点展示给全班同学。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 你对于小说中的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 你觉得自己在面对社会不公时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三、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表现;
2. 学生对于人性与社会问题的理解程度;
3. 学生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四、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其他关于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探讨人性与社会的关系;
2.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深入探讨人性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学生能够理解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以及人性的复杂性。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形式,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实践,进一步深化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引言: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尚·吕梭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于勒的视角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本篇教案将为高中生设计一堂关于人性与道德的课堂,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了解社会中的不公现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及其行为,探讨人性的复杂性;
3. 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小说封面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对于小说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社会中的不公现象。
2. 阅读与讨论(20分钟)
分组让学生阅读小说的关键章节,并讨论以下问题:
- 小说中的哪些角色遭受了不公待遇?
- 这些不公待遇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的?
- 他们在面对不公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吗?为什么?
3. 人性与道德分析(20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分析,包括角色的性格、行为和动机。然后,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这个角色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 这个角色的行为反映了人性的哪些方面?
- 如果你处在这个角色的位置上,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4. 讨论与辩论(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辩论,讨论以下问题:
- 人性是否有一种固定的道德本能?
- 道德是否可以被社会环境所影响?
- 你认为社会应该如何培养和引导人们的道德意识?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 你对于小说中的人性和道德问题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 你觉得自己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三、教学评估:
1. 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的表现;
2. 学生对于人性与道德问题的理解程度;
3. 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思考能力。
四、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其他关于人性和道德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探讨人性与道德的关系;
2. 组织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深入探讨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学生能够理解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以及人性的复杂性。通过辩论和讨论的形式,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实践,进一步深化对人性与道德关系的认识。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三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吧!
教学目的:
1、理解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教学准备: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的:简介作者,掌握字词,了解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人与人,人与亲人之间应有的关系;
2、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P168)
(二)导学导读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P168)
2、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给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jiéjū栈桥zhàn煞白shà撬开qiào诧异chà牡蛎mǔlì褴褛lánlǚ
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撬开:用棍棒后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
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
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3、指读预习提示,明确学法。
4、教师范读全文谎生思考划分部分、归纳段落大意?
5、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1——4),盼。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第四部分(48——49),躲。
(三)布置作业:练习六。
第二课时
课时目的:学习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承前导入
1、抽查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段落划分及大意。
二、讲析一、二部分
1、指读第一部分
2、讲析并板书
(1)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
①样样——都要节省(无一例外)总
二②请吃——不敢答应(以免回请)拮
③买货——减价底货(拮据至极)分——穷
段④长袍——自己做的(无可奈何)据
⑤花边——计较半天(爱慕虚荣)
(2)三、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
(2)小结: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
3、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4、速读后,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板书:
于勒行为不当
叔叔这之前坏蛋流氓无赖
(从前)分文不值恐怖打发他到美洲去
“吃得一干二净……”
父亲还大大占用……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