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爱莲说》优质课教案 篇一
标题:《爱莲说》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导语:《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它以形象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示着莲花的美丽与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节优质的《爱莲说》课堂教学,并对其实施过程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爱莲说》,使学生了解莲花的生长环境、特点与美丽,并能理解诗人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感悟和表达能力,通过诗歌赏析与创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莲花的美丽与坚韧品质,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美的追求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爱莲说》的主旨与情感表达,感悟莲花的美丽与品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与热身(10分钟)
通过展示莲花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莲花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2. 阅读与理解(20分钟)
通过分段阅读和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诗人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3. 赏析与欣赏(20分钟)
播放《爱莲说》的朗诵录音或视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音乐之美,感悟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4. 创作与表达(3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莲花的观察和描写,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让学生表达对莲花的美丽与品质的感悟。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悟,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与体会,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展望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感悟和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学习《爱莲说》,学生不仅了解了莲花的美丽与品质,还感悟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和对美的追求和赞美之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文学创作和欣赏,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
篇二
标题:探究《爱莲说》中的审美意义与人生观
导语:《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它以对莲花的赞美和描绘,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追求。本文将从审美意义和人生观两个角度,探究《爱莲说》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审美意义
《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认知。诗人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莲花的美丽与高洁,以及莲花在污泥中的坚韧品质。这种美丽与品质的结合,使莲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引发了人们对美的思考和追求。
二、人生观
《爱莲说》中蕴含着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诗人通过莲花的生长环境和成长过程,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能保持自身的纯洁与高洁,这象征着人们在困境中保持自身的品质和尊严。莲花傲立于水面,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这象征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坚韧和坚定。通过莲花的形象和品质,诗人向我们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三、启示与反思
《爱莲说》中的审美意义和人生观让我们思考和反思自己对美的认知和人生的态度。美是一种普世的追求,而美的存在与价值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像莲花一样保持自身的品质和尊严,坚持自己的内心信念。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欣赏和赞美身边的美好事物,保持对美的敏感和追求,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和美好。
总结:《爱莲说》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审美意义的诗歌作品,它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展示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学习和欣赏《爱莲说》,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还能够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初中语文《爱莲说》优质课教案 篇三
初中语文《爱莲说》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蕃、鲜……”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疏通文章的文义。
3、 从文中体会品味出作者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词义,理解疏通文义。
2、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引导 、点拨加练习巩固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本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幻灯片出示莲花图,师配合图片解说,引导学生由图画说出与图相似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国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也可谓是情有独钟,今天我就来学习他写的著名文章《爱莲说》。
二、欣赏朗读。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文中这几个字词的读音,看你能否读准确。
三、预习检测。练习朗读。
1、注意读准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 濯清涟而不妖
亵玩 淤泥 隐逸 陶后鲜有闻
( 指名稍差的同学读,订正读音。)
2 、提出朗读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把字音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感情充沛,语速适中,停顿得当.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有待改进,读的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适。读完后请同学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4 、齐读课文。
四、理解疏通文义。
1 、老师指导疏通文义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疏通文章的文义。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老师,问旁边的同学,再不能解决的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解,用译讲的方法自学,疏通文义。译讲:①读出句子.②讲重点词义 . ③翻译句子.(需要加、 改、调、省。)(具体讲解一下)
3 、学生自学,老师巡回指导,帮助解疑答难。
4 、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强调文章中的疑难点。
疑点:予:我。 中通外直:茎中空通外面直。鲜:少。
强调难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
是判断句式 可以译为 ……是…… (2)、菊之爱 按语法顺序应该是爱菊,之,在这里是宾语前提的标志。
5、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对文义的理解。
读出句子,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通读全文,读懂文义,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五、理解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1、 文中写作者喜爱莲花,他喜爱莲花的什么特点?(用书中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把莲花比作 君子 ,君子就是指品德修养高的人
在这里作者所写的莲花,仅仅是写莲,表达对莲的喜爱吗?
作者写莲花,是君子的写照,更是作者心志和人格的写照。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解决这个难点,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老师读下面的资料。
周敦颐的资料: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宋代哲学家。曾历任地方官吏。他为官清正廉洁。在南安军司理参军期间,有一个囚犯不该死罪,而另一官员王逵却想治他的死罪。王逵是一酷吏,众人都不敢与他争辩,独周敦颐与他极力争辩。王逵不听,于是便罢官而去,说 :“如此做官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方醒悟,囚犯才得以洗清罪名。为官期间深受地方百姓的拥戴。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在多年的宦官生涯中,洗染成风
的恶势力中,极力保持那一份人格的高尚和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喜爱莲花,曾带领他的部下在所住府院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 晚年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组长组织好每人都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小组代表总结小组见解,代表发言。
小结: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令人敬重的操守和君子的坚贞气节。
小结: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 托物言志。
六、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
1、作者写他喜爱莲,文中还写到了 菊花 和 牡丹 ,把菊比作 隐逸者 ,把牡丹比作 富贵者 ,其用意就是为了衬托“莲”的 高洁 。(出示练习题,老师提示让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内容)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二。指名翻译3个句子。
? “之”的用法: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他的(她、
它),他们,他们的…… ③动词,去,到.④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⑤用在句末,有协调音节的作用 ⑥宾语前提的标志。
学生根据句子和“之”的用法从中选择。
2 、默写填空.(指分别指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师巡回了解情况。最后订正。)
(1).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 ,亭亭净植, .
(2).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语句“, ”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你知道古诗词中写莲花的诗句有:
教学后记:
本节课由于精心设计了,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感觉学生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师生之间交流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