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梵高传》教案设计 篇一
教案名称:了解梵高的艺术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梵高的艺术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分析梵高的代表作品,理解其艺术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梵高的艺术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分析梵高的代表作品,理解其艺术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理解梵高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2.分析梵高的代表作品,理解其艺术内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梵高传》教材;
3.梵高的艺术作品图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多幅梵高的艺术作品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对梵高的兴趣。
Step 2 了解梵高的艺术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教师简要介绍梵高的生平和艺术创作背景,重点强调其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表达。通过多媒体展示梵高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Step 3 分析梵高的代表作品
教师选择梵高的代表作品,如《星夜》、《向日葵》等,分析其构图、色彩运用和笔触技法,并解读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Step 4 学生练习与交流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梵高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并设计一个小组演讲,向全班展示他们对该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 总结与拓展
教师对学生的演讲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梵高的艺术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梵高的艺术作品,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梵高的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分析其艺术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但是,学生对梵高的艺术内涵理解较为表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梵高的艺术思想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学习。
九年级语文《梵高传》教案设计 篇二
教案名称:梵高的创作与人生
教学目标:
1.了解梵高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2.探讨梵高艺术创作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
3.培养学生对梵高的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梵高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2.探讨梵高艺术创作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梵高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2.分析梵高艺术创作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梵高传》教材;
3.梵高的艺术作品图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梵高的自画像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展开讨论。通过学生的观察和猜测,引出梵高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梵高的兴趣。
Step 2 了解梵高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
教师简要介绍梵高的创作与人生的关系,重点强调其创作经历中的挫折、孤独和痛苦,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通过多媒体展示梵高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Step 3 探讨梵高艺术创作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
教师选择梵高的代表作品,如《房子和树》、《麦田上的乌鸦》等,分析其构图、色彩运用和笔触技法,并解读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梵高创作的动机和意义。
Step 4 学生练习与交流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梵高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并设计一个小组演讲,向全班展示他们对该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可以从艺术形式、情感表达和思想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Step 5 总结与拓展
教师对学生的演讲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梵高的艺术创作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梵高的艺术作品,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梵高的创作与人生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分析其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学生对梵高的创作背后的深层含义理解较为表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梵高的艺术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学习。
九年级语文《梵高传》教案设计 篇三
九年级语文《梵高传(节选)》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明确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2、学习梵高的伟大精神,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3、引导学生
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重点]
明确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占有、删选资料,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运用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节选自欧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因而在上课之前了解梵高其人其事是非常必要,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方位地去查寻资料,如上网、去图书馆,有的学生甚至买了《渴望生活》一书,全文阅读。学生主动地得到了大量资料,又因为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化素质的不同,对人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基于此,我将教学设计成“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在弄清传记文学特点的同时,又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创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伴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屏幕上出现一组梵高的画作,有灿烂的向日葵、旋转的星空、奥维尔教堂、塞林莱斯大道、绿色的麦田……最后画面定格在梵高不同时期的四幅自画像,随着画面逐渐淡去,形成背景,出现一段文字: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做过商人、传教士,后自学作画,其画风曾为野兽派所取法,因精神病自杀。
(课堂效果:选用贝多芬的音乐,是因为这两位伟人有着相似的命运,有着一样的精神,借助音乐和图画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
老师导入课文:这就是梵高,欧洲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一个从不向命运屈服,用生命谱写辉煌的英雄。妙手丹青无人赏识,在极其孤独和环境中从事绘画,付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被誉为“美国传记文学之父”的欧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屏幕出现一本书,封面有渴望生活,欧文。斯通著几字。随着书本的自然翻动,最后定格在第八节,也就是课文内容。
二、分析课文
给学生一段文字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思考两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为:(1883----1885)梵高在纽恩南休养身体,写生描画,但村里大部分人对他怀有偏见,认为他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因而遭到排斥,甚至被驱赶。但他坚持作画,最后终为布拉邦特农民画出属于他们的不朽作品----《吃土豆的人》。
(课堂效果:问题并非很难,但要学生回答完整并不容易,可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提问,让学生自己最终得到答案。比如学生快速阅读后很快能找到区别,材料语言简洁,只是对梵高这段生活经历的概述,而课文则是生动详细刻画了梵高这一人物形象。老师可让学生二读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使课文生动形象的呢?当学生找到答案之后,再让学生三读课文,思考作为不是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的人,作者是如何知道梵高的言行举止和他的思想活动呢?老师可提醒学生,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时,曾参阅了梵高与他弟弟的八百多封信,并到梵高生活过的地方去采访熟悉他的人。所以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最终归纳出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三、拓展与延伸
屏幕出现一组画作,方便学生阐述观点时运用。这部分完全是由学生自由畅谈,学生因已查寻资料,有了知识基础。他们分成若干小组,从所得到的材料中,去评价梵高其人,既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也可以有自己新的想法。老师只是适时作一些点评。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发言:
A、我们在查阅这位巨匠的资料时,一直被他的一种精神所感动,因而在我们眼中,他就是英雄,他就是一位胜利者。他那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让人折服,虽然太多的人都有不理解他,但他却从未停住自己的脚步。他失去了许多东西,例如优越的生活、美好的前途、甜蜜的爱情……留给自己的只有贫困和超出常人的努力。比如为画《吃土豆的人》他画了成百幅的农民农妇肖像图。可以想象任何一幅完美的作品背后沾满的是汗水和辛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B、我们认为梵高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显然与他的天赋有关。资料告诉我们,梵高并未进行过系统的美术学习,完全是通过自学,从事绘画时间也比较短,只有十年,但成就斐然。如果没有天赋的话,他苦干十年的结果也只能是一位画工而非画家。梵高曾为报考神学院刻苦读书,每天学习时间长达十至十四个小时。但最终是一无所获。所以,教会中少了一位默默无闻的传教士,而画坛却多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
C、我们认为梵高伟大成就的背后还站着一位默默奉献的人物,那就是他的弟弟提奥,所以热爱梵高的人不能忘记他。没有他数十年始终如一的支持,(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梵高也许早就放弃了,毕竟他还是需要面包、咖啡、画笔和颜料。那些旷世之作就不可能存在了……
D、从梵高的作品,我们发现创新才有发展,才能有突破。他用波形、螺旋形的笔触来运载奔涌不息的情感,表达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比如课文所提及的寻幅作品,他就是将整幅画创新地涂抹成土豆的颜色……
E、许多都是从画家的`梵高说起,而我们要说的是生活中的梵高。他在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所谓的上层人物眼中是偏执的,敏感而易怒的。但他在下层人民眼中是善良的、无私的、热情的。在博里纳日矿区做短暂的传教士工作时,他竭尽所能地帮助当地矿工,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去支助他们,自己常常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所以当地流传一个关于上帝的故事。后来他作画,画中的人物也大多是底层人民,有矿工、农民、织工、邮差甚至妓女。他觉得他们才是美丽的,他将自己的爱全部献给了他们……
F、我们这个小组是从梵高自杀行为进行研究的。很多人认为他这一行为是懦弱的,是逃避痛苦的举动。但我们却用英雄来称呼他。因为他早将自己的生命与作画联系在一起,“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身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的危险”,对他而言,作画就是生命,如果不能作画,他与行尸走兽无异。所以最后当他疯狂地无法作画时,他只能选择死,他英雄般地举起了枪……
学生讨论由于时间原因告一段落,但又引发了新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梵高自杀行为的探讨使许多学生又有新的看法,这可布置到课外讨论,还可以写成文章。(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
四、授课结束
以一组由梵高作品串成的动感的音乐小电影作为结束。
(课堂效果:学生始处于梵高作品之中,不仅感受他伟大的人格,而且利用图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业]
1、用一句话表述自己的感悟。
2、课外阅读《史记。项羽本纪》或阅读其他传记文学,加深理解传记文学的有关特点。
[板书设计]
材料:简洁,是概述
课文:详细、生动、鲜明地刻画了梵高这一形象
归纳总结: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课后小结]
尽管这堂课的前期准备费时达一个月之久,学生们所得到的东西远不止这堂课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收获:一、他们学会自主地学习,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这种新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二、他们学会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三、通过阅读开扩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四、同时真正吸取了文中的养料,在对人物的分析和探讨当中深受教育,激励他们在困难中勇往直前。五、这堂课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当然作为老师的我也是受益非浅的。老师不能仅关心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也应多方面学习,充实自己,未来的教师是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