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长诗,它不仅在形式上独树一帜,也在内容上充满了哲理和艺术的表达。本篇教案将以《离骚》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
3.学习《离骚》的诗歌形式和特点;
4.培养学生对《离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通过讲解屈原的生平和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2.《离骚》的主题和意义
分析《离骚》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离骚》的诗歌形式和特点
介绍《离骚》的诗歌形式和特点,包括押韵、格律和修辞手法等,通过分析具体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屈原的诗歌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4.学习《离骚》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通过分析《离骚》的诗句和意象,教授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包括理解诗歌的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诗歌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2.阅读与鉴赏:通过课堂朗读和解读《离骚》的具体诗句,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和艺术表达,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讨论与演讲: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人演讲,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音频资料,展示《离骚》的相关图片和音频,增加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2.课外阅读:布置相关诗歌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鉴赏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诗歌鉴赏和写作等任务,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3.考试评价:通过期末考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离骚》的整体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本篇教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学习诗歌的形式和特点,培养对《离骚》的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和演讲等形式,学生还将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离骚》教案 篇三
《离骚》教案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离骚》教案吧,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
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什么叫楚辞?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
五、本诗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不能省去兮字。
六、疏通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小组互助解决难点,教师重点讲解。
第二课时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到“曰灵均”结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
第二层,到“来吾道夫先路也”。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第三层,到结尾。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惨遭遇。
二、如何理解“香草美人”?(见课后练习二)
参考:屈原最经典的比喻,就是以香草美人自喻。看我们书上的注释,用美人比拟他自己,香草,比喻他自己的才华。这个香草嘛,那就是化妆品或者首饰了。我们比如说,今天要是有谁把自己比喻成美女,你们会是什么感觉?
而且,屈原虽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点和后来的名士是很不一样的。后来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说杜甫,三个月都不梳头,他要是我这种平头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头,而且不剪头啊。屈原不一样,他是非常注重仪表和修饰的。他对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个失恋女子的口吻来描述,那是因为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已经超出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他对郑袖特别憎恨,那也是对一个情敌的憎恨。
三、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参考: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勉强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许可以这么说吧,两个方面,一个是忧国,一个是自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的内容。
2、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