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白洋潮》教案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白洋潮》的背景知识,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白洋潮》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
2. 难点:培养学生的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与《白洋潮》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该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15分钟)
教师解读《白洋潮》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分析诗歌结构,学习诗歌技巧(2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白洋潮》的诗歌结构和运用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技巧。
4. 欣赏诗歌,感受情感(15分钟)
学生朗读《白洋潮》,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以小组形式讨论自己的感受。
5. 创作诗歌,表达情感(25分钟)
学生按照自己对《白洋潮》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之相关的诗歌,并进行诗歌朗读和分享。
6. 总结课堂内容,展示成果(10分钟)
学生代表进行诗歌朗读和分享,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资源
1. 视频资源:与《白洋潮》相关的视频素材。
2. 课件资源:包含课文解读和诗歌分析的课件。
3. 诗歌创作素材:提供给学生的相关素材和参考诗歌。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态度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初中语文《白洋潮》教案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白洋潮》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白洋潮》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
2. 难点:培养学生的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与《白洋潮》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该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15分钟)
教师解读《白洋潮》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学习诗歌技巧,分析诗歌结构(2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白洋潮》的诗歌结构和运用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技巧。
4. 欣赏诗歌,感受情感(15分钟)
学生朗读《白洋潮》,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以小组形式讨论自己的感受。
5. 创作诗歌,表达情感(25分钟)
学生按照自己对《白洋潮》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之相关的诗歌,并进行诗歌朗读和分享。
6. 总结课堂内容,展示成果(10分钟)
学生代表进行诗歌朗读和分享,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资源
1. 图片资源:与《白洋潮》相关的图片素材。
2. 课件资源:包含课文解读和诗歌分析的课件。
3. 诗歌创作素材:提供给学生的相关素材和参考诗歌。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态度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初中语文《白洋潮》教案设计 篇三
初中语文《白洋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领略白洋潮的壮丽之美。
2.学习作者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3.了解古代优秀
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科学人生观。【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写景的方法。
2.难点: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课前预习】
1.题解:《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白洋,山名,在浙江西北海滨;潮,本文描写对象。
2.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而坚持著述。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俗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 正音正字
戊wù 遄chuán 踵zhǒng 擘bò 蹴cù 镞zú辟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shù 湫qiū
4.积累词语
实词:①故事:旧例。 ②喧传:哄传。 ③吊:哀悼。
④海塘:海堤。 ⑤遄:急速。 ⑥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⑦辟易:惊惧后退。 ⑧礴:拍击。 ⑨旋:很快。
虚词:①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②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③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④则飓风逼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⑤从海宁而来(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⑥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⑦势欲拍岸而上(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⑧旋卷而右(句中连词,表结果)
⑨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词,表结果)
5.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交流。
1 从表达方式看,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写海潮起来时,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找找课文相关的词。
3.从远及近,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状态和特点?
4.课文是怎样烘托海潮之大的?
5.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6.下列句子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7.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9. 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三、明确。
1、 记叙——交代看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描写〈 “立塘上”-“颜始定” 〉正面描写潮水涨起的过程。
议论——提出疑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作者是从远及近观察、描写的。 相关的词语有:见、稍近、渐近、再近。
3、远见,“潮头一线”。-潮头整齐有序。
稍近,“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潮流急速挺进。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潮水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浪潮汹涌猛烈。
最后,“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海潮气势磅礴。
4、从观潮者的反应来衬托海潮之大: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来势汹涌。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5、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详见第1题〉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详见第2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6、①岁岁如之。 ( 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
②怒雷鞭之…… ( 百万雪狮。 )
③飓风逼之…… ( 白洋潮。 )
④看之惊眩…… (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
7、本文多处运用比喻修辞: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8、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9、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四、课文小结。
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
这篇小品文,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观潮的全过程。文章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对白洋潮,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
五、作业。
1、摘录一个佳句,并且作简单的品析。
2、背诵中间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