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氓》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氓》这篇诗,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理解并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3. 探讨诗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
【教学准备】
1. 课文《氓》的文本。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古代社会阶级分化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
Step 2 课文解读
1. 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氓》,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以及诗人通过诗歌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3. 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对于人民的关怀和对于社会的批判。
Step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 诗歌中的“氓”指的是哪个社会阶层?为什么?
2. 诗歌中描绘的人民生活的苦难和悲伤有哪些方面?
3. 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信息?
Step 4 展示与分享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展开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诗歌中的意义和价值。
Step 5 思考与反思
以诗歌《氓》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对于社会问题的责任和担当。
【教学延伸】
1. 邀请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2. 组织学生写一篇关于社会问题的议论文,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氓》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氓》这篇诗,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2. 理解并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3. 探讨诗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
【教学准备】
1. 课文《氓》的文本。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小组讨论的题目和问题。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与社会问题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
Step 2 课文解读
1. 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氓》,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以及诗人通过诗歌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3. 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对于人民的关怀和对于社会的批判。
Step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有哪些?它们对于诗歌的表达有何作用?
2. 诗歌中描绘的人民生活的苦难和悲伤有哪些形象?它们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3. 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信息?
Step 4 展示与分享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展开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诗歌中的意义和价值。
Step 5 思考与反思
以诗歌《氓》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对于社会问题的责任和担当。
【教学延伸】
1. 邀请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2.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氓》教案 篇三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氓》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
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