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

时间:2014-07-07 08:19: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水龙吟》教学设计 篇一

水龙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它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赞誉。如何将《水龙吟》这首诗歌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欣赏它的美,成为了许多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分享一份关于《水龙吟》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杨炯的生平;

2. 理解《水龙吟》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学会朗读《水龙吟》并能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水龙吟》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这首诗的向往。

二、课文解读:

1. 给学生简要介绍《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杨炯的生平,让学生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

2. 分段解读《水龙吟》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情感体验:

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朗读诗歌的一段,使学生感受到《水龙吟》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 情感表达:让学生思考《水龙吟》中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欣赏欣赏: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表达,并对他们的表达进行欣赏和评价。同时,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与《水龙吟》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分享,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五、拓展延伸:

结合《水龙吟》的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可以是写一篇短文、绘制一幅画,或是创作一首新的诗歌,让学生通过创作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六、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水龙吟》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并鼓励他们对诗歌保持持续的兴趣和探索。

通过这样一份教学设计,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水龙吟》这首诗歌作品,培养他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水龙吟》教学设计 篇二

《水龙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世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如何将《水龙吟》这首诗歌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成为许多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下面是我设计的一堂关于《水龙吟》的课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杨炯的创作意图;

2. 理解《水龙吟》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学会朗读《水龙吟》并能够准确表达其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通过展示一幅与《水龙吟》有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首诗的好奇心。

二、课文解读:

1. 给学生简要介绍《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杨炯的创作意图,让学生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

2. 分段解读《水龙吟》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

三、朗读训练:

1. 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

2.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分组进行朗读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情感体验:

1. 观看相关的音乐视频或演唱会片段,让学生感受《水龙吟》的音乐美和情感张力。

2. 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可以是写一篇读后感、创作一幅画,或是演绎一段表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欣赏分享: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表达,并对他们的表达进行欣赏和评价。同时,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与《水龙吟》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分享,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六、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可以是写一篇短文、创作一首新的诗歌,或是进行音乐创作,让学生通过创作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七、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水龙吟》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鼓励他们保持对诗歌的持续关注和探索。

通过这样一堂关于《水龙吟》的课程,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水龙吟》这首诗歌的美妙之处。

《水龙吟》教学设计 篇三

《水龙吟》教学设计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能力目标: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情感目标: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教学难点

  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 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

  2、 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3、 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 、抽读 、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

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下练习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册。

  板书设计: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上片:

  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壮志未酬的愤慨

  教学反思: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水龙吟》教学设计(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