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篇一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然而,在地震中,也有一些感人的故事发生。本篇将讲述一个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希望能够向学生传递关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要价值观。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地震发生时,这个父亲和他的儿子正在家中。父亲立刻意识到了危险,他迅速抱起儿子,奋力逃离了正在晃动的房屋。然而,正当他们以为已经安全时,突然一块巨石滚落下来,将他们的逃生路线完全封锁住了。
父亲面对着无法逃生的困境,却并没有放弃,他决定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儿子。他紧紧地抱住儿子,将他藏在自己的怀里,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巨石的撞击。尽管父亲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保护儿子的生命。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父亲用尽最后的力气安慰和鼓励着儿子。他告诉儿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要坚强地活下去,要记住父亲永远爱着他。父亲的坚定和爱意让儿子感受到了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最终,救援人员到达了现场,他们成功地将父子俩救出。虽然父亲的伤势很重,但他的儿子却毫发无伤。这个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父爱的无私。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向学生传递许多重要的价值观。首先,家庭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家人。父亲为了保护儿子不惜一切代价,这种无私的爱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效仿的。其次,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最后,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感恩身边的人和事,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刻,因为生命是如此脆弱。
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我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珍惜和爱护家人,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在生活中传递正能量。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篇二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然而,在地震中,也有一些感人的故事发生。本篇将讲述一个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希望能够向学生传递关于勇敢和坚持的重要价值观。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地震发生时,这个父亲和他的儿子正在家中。父亲立刻意识到了危险,他迅速抱起儿子,奋力逃离了正在晃动的房屋。然而,在逃生的过程中,一块巨石突然滚落下来,将他们的逃生路线完全封锁住了。
父亲面对着无法逃生的困境,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决定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寻找逃生的方法。他观察了周围的环境,发现了一条狭窄的缝隙,可以让他们通过。尽管这条缝隙非常狭窄,但父亲还是决定尝试一下。他让儿子先通过,自己则紧紧地挤进了缝隙中。
在挤进缝隙的过程中,父亲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和伤害,但他没有退缩,坚持到底。最终,他成功地通过了缝隙,保护了儿子的生命。这个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勇敢和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向学生传递许多重要的价值观。首先,勇敢是一种重要的品质,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父亲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找到了逃生的方法,这种勇敢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效仿的。其次,坚持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坚持到底,才能够战胜困难,取得胜利。最后,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我们能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我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到底,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篇三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范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块儿学习17课。
(学生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地震是怎么一回事?
生:课文写的是怎样的一场地震?
生: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生:在这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师:让我们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
确,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让我们一块儿来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谁来说说课文写的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生: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大地震使许多楼房便成了废墟,变成了瓦砾堆。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地震之后的废墟)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中,发生了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谁来告诉我,在这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在洛杉矶大地震中,这位父亲在废墟中挖掘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瓦砾堆下的儿子和他的同学。
师:通过读书,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板书: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划记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板书:父亲
生:我从这段话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真了不起。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还有谁也找到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父亲挖了36小时,仍然没有放弃,多么坚定呀!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36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没吃没喝没睡,多么伟大呀!
师:36小时,相当于我们上50多节课的时间哪,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
生:不停地挖掘。
师:真了不起呀!
师板书:挖
师:你从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的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联系我们前面看到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他36小时没有睡觉,加上劳累与焦急,父亲的双眼布满了血丝。
师:父亲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哪。你能够边读书边想象,把这句话读成了一幅画,很会读书。
生:我仿佛看到钢筋刮破了父亲的衣服,尖锐锋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片戳破了父亲的手,割伤了父亲的腿,到处都是血迹。
师:在废墟中挖掘,是多么的艰难哪。
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体会,让我们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师:你关注到了课文的表达,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生: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生: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师: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解答呢?
生:反复地读这段话,把这段话多读几遍。
师:对,深入到字里行间。光读这一段话就够了吗?
生;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读。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如果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划记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艰难。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朗读。
师:还有谁来读读这句话呢?再指名读。
师:这两位同学都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就应该像他们这样来读书。
师: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师:在地震中,(在课题的“地震中”下画波浪线)发生了什么?联系上文说一说。
生: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生:很多人都来阻挡他。哪些人阻挡过他?是怎么阻挡他的?后来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引读
出示:废墟绝望阻挡危险摇头叹息……
师: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
生:他仍然在埋头接着挖。
师: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吗?
出示:不论……总……
生:不论废墟下的儿子是死是活,我总要找到他。
师:父亲的态度非常坚决。
生:不论有多少父母绝望地离开,我总不会停止挖掘。
生:不论有多少人阻挡我,我总会挖掘下去。
生:不论在废墟中挖掘有多么危险,我总会坚持挖下去。
师:父亲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
生:不论挖多长的时间,我总要找到自己的儿子。
生:不论有没有人帮助我、理解我,我都要坚持挖下去。
师: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播放音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生朗读。(热泪盈眶)
师:你是用自己的心在朗读呀!谁还想来读一读?
生朗读。(潸然泪下)
师:你的朗读打动了我的心。请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生齐诵。
师生对读12—23自然段中父子的对话。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板书:儿子
生:我找到的是这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阿曼达相信,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他对父亲特别的信赖。
师板书:只要……就……
生:我找到了这段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孩子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
师: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就至少在瓦砾堆下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师板书:等
师:你对阿曼达在瓦砾堆下的漫长等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生: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等?
师:问得多好啊!阿曼达在瓦砾堆下的等待可不像我们平时等车、等人哪!
生:阿曼达在瓦砾堆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当阿曼达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然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的时候,其他的孩子会说些什么呢?阿曼达又会怎样回答?
师:同学们提出的`哪一个问题引发了你的思考,把你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
(同桌讨论,教师倾听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师:把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生:在黑暗、狭小、拥挤的空间里,阿曼达和其他的13个孩子在焦急地等待救援,有些同学在哭泣。
师:阿曼达是在一个充满着恐惧的黑暗狭小的空间里等待父亲的救援。
生:废墟下的阿曼达在想: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师:阿曼达有着非常坚定的信念。
生:当阿曼达被困在教师的墙角的时候,阿曼达会焦急地说:“爸爸,您快来救我啊!”当阿曼达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然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的时候,阿曼达可能会说:“爸爸,您怎么还没有来救我呀?”一个同学说:“你的爸爸不会来救你了。”阿曼达坚定地说:“我的爸爸一定会来救我。”
师:阿曼达非常信赖自己的父亲。
师:瓦砾堆下的阿曼达等了父亲将近40个小时后是一副什么样子呢?他是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吃着面包等待爸爸两天一夜吗?
生: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也越来越浑浊。7岁的阿曼达,经过两天一夜的等待,一定是渴极了,饿极了!
师: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男、女同学分别读读这两段话。
出示16和23自然段。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师: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呢?
生: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父子情深
师: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深呢?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课后,请同学们完成小练笔,并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不论……总……
了不起父子情深
儿子:等只要……就……
朱老师的课堂教学特色,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精”。从这个“精”字派生出五个词,即
精深、精确、精巧、精妙、、精辟。
一、文本解读——精深
朱老师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研读到熟读成诵。这还不足以值得称道,真正让人佩服的是朱老师自己先把这篇文章读成了一幅画,再把文章读成一句话,那就是“
父子了不起”。只有教师把文本解读深透了,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准确地与文本对话。
二、目标定位——精确
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朱老师在确定目标时重点以读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载体,以听、说、读、思为实践平台,以质疑问难、解决问题为效益优化,展开教学,抓住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的重点,突破在读中领悟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的难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流程设计——精巧
朱老师的教学流程是这样设计的:“师生对话,激情导入――以情入境,突出重点――品读感悟,突破难点――探索体验,化解疑点――创读升华,拓展延伸。”这样的设计一是紧扣了教学目标;二是体现了时代特色;三是突出了教学重点;四是回归了语文本源。
四、情景创设——精妙
首先,朱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当时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的真实感人的场面的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毁灭性的地震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样为学生走进课文,研读文本奠定了基础;然后,李老师又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和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问题创设对话情景和问题情境。以情激情,情景交融,这就是李老师的匠心独运所在。
五、课堂语言——精辟
朱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过渡性语言,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语言都很精美、精辟、精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朱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时,引导学生自己朗读,自己感知,自己品味,自己想象,自己领悟,而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去理解课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外之画”、“字中之情”。给学生以自能获取知识,自能开发智力,自能陶冶情操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