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新解质疑》教学片断实录【精简3篇】

时间:2014-06-05 05:42: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三语文《新解质疑》教学片断实录 篇一

近年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备受关注,那就是以教学片断实录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新解质疑》就是一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高三语文教学片断,它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了一堂关于质疑的语文课。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质疑精神。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在面对新事物时会产生质疑?”接着,教师通过展示一段有关质疑的视频片断,引发了学生们对质疑的思考。片断中,一个小女孩在观察到一只陌生的昆虫后,开始质疑它的身份和特征。她并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进一步提问,探究它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这种质疑的精神激发了她的求知欲望,使她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力。

通过观看这段视频,学生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人们会质疑?质疑有什么作用?质疑和好奇心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学生们纷纷表示,质疑是人类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一种重要方式。质疑可以让我们看到问题的本质,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质疑和好奇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了好奇心,才会有质疑的动力。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了一个案例,让学生们进行分析和讨论。案例是关于一位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药物对治疗某种疾病有显著效果的报道。学生们被要求质疑这个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他们根据文章中的信息,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个报道是否经过科学验证?是不是有其他因素导致了这种疾病的改善?这个药物是否有副作用?通过这个案例的讨论,学生们深入思考了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质疑的理解,还培养了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认识到质疑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清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的症结。同时,质疑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勇于提出质疑,才能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新解质疑》这样的教学片断实录对于高三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质疑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激发了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相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都会得到有效提升。

高三语文《新解质疑》教学片断实录 篇三

高三语文《新解质疑》教学片断实录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的第4段,因为用词的问题,某些字句容易引起误解。还发现该段“第三”处若从远近大小的角度来质疑效果会更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可喜的是被激励起来的学生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修改、完善。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师:同学们,咱们学了《怀疑与学问》,知道了怀疑的精神很重要,想不想试一试?

  众生:想!

  师:好!我在《〈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今天咱们就怀疑怀疑,看一看究竟是课文对还是老师对,好吗?

  众生:好!

  师:那就快读书,看谁能首先发现问题!(学生积极读书)

  师:谁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1:就是有人对《枫桥夜泊》一诗提出了新的.解释,刘金写了这篇文章对这些新解进行质疑。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质疑了对《枫桥夜泊》的哪几种新解?

  生2:一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叫,而是指一座叫“乌啼桥”的桥;二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枫树,而是两座叫“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三是说“愁眠”不是愁闷不眠,而是指一座叫“愁眠山”的山。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新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生3:在课文的第4段,是分三步反驳:“首先”、“其次”、“第三”。

  生2:不对!“首先”这部分不是反驳新解的!

  生4:对!“首先”这部分是新解而不是质疑:(读课文)“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就是新解嘛!

  生3:如果说“首先”不是对新解的质疑,那么“其次”和“第三”也不应该是。可是他们明明是嘛:(读课文)“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这不是质疑吗?

  生5:并且,“首先”这部分里也包括质疑:(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这不是质疑吗?

  生6:我看,“首先”一词主要指第一个新解,同时也表示第一次质疑。

  众生:不对!“首先”只表示第一种新解!

  众生:那么“首先”、“其次”和谁搭配?(无人应答)

  师:“其次”、“第三”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配合使用行不行?(学生讨论)

  生7:“其次”、“第三”不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是可以的。比如:“对跑操不齐这个现象,全体同学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其次,体育委员的口令要响亮、规范。第三,其他班干部也要发挥作用。”(学生鼓掌)

  师:这个句子的确精彩!同学们从“此种情况”往下读,看看如此理解通不通。(学生读书)

  众生:只能这样理解!

  众生:可是,在同一段落里出现“首先”、“其次”和“第三”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个系统的!师:怎样才能不使人误解呢?(学生讨论)

  生8:在一般情况之前加“第一”,将“其次”改为“第二”。

  师:对,这样一改就一目了然了。

  生9:对,但是不好。因为这是文章,用“第一”、“第二”、“第三”太死板了。不如将“其次”改为“还有”,“第三”改为“再说”。

  生7:其余两个新解也要改,第二个改为“其次,就是对‘江枫’的新解了,这个

新解尤其牵强”,第三个改为……不改也行,有了“其次”和“第三”就能够顺下来了。

  师:妙!这样改不但灵活自然,而且两套系统都一目了然了--咱们今天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有理有据地修改了课本!孟子说,尽信书--众生:不如无书!

  师:这就是怀疑的精神,发问的精神,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要再接再厉。我感觉到还有一处地方好像有问题,同学们再读第4段,注意“第三”那部分。(学生读书)

  生9:是有点问题。

  师:什么问题?(无言)

  师:想像你就是张继,坐在黑暗的船舱中,一抹残月吊在西天,不远处有座小桥,那残月正向……

  生10:作者只是从位置的高低论证……对不起,我还是说不清。

  师:这位同学已经触摸到问题的关键部位了,我们描述太阳、月亮从何方升向何方落一般怎么说?有这样的诗句吗?众生先后回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出东海”,“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红霞飞”。师:还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诗句中的星座、大山、大海都有什么特征?

  众生:又大又远!

  生10:我知道了,乌啼桥又小又近,当然不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作者若从大小远近的角度来论证,就更能证明“乌啼”不是指桥了。(众生表示支持)

  师:真聪明!我也是这么想的。

  生11:老师,您怎样解释“月上柳梢头”?(课堂气氛为一变)

  师:问得好!精彩!谁替我反驳?(学生热烈讨论,老师也恍然大悟)

  生7:可以这样解释:当眼、物、月三点基本一线时,才会有“月上柳梢头”的说法。难道诗人是在乌啼桥下吗?(老师用目光鼓励生11)生11:当然不是在乌啼桥下。但如果乌啼桥能高到东山那样,不就可以三点一线了吗?所以作者从高低的角度来论证“乌啼”不是指桥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再加上远近大小的角度会更好:“桥在河上,位置较低,又远没有足够的体积和距离,不可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所以‘乌啼’不是指桥。”

  众生(竖起大拇指):棒!

  师(也竖起大拇指):了不起!比老师想得更细致、更全面。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创新之星!他有自己的思想,会冷静地思考。这种品质难能可贵,我们要向他学习。

高三语文《新解质疑》教学片断实录【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