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树》教学反思 篇一
在我教学生《给予树》这篇文章时,我深受启发。这篇文章以一颗树为载体,通过描述树的给予之道,向读者传递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给予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互动讨论以及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刻理解了这篇文章所传递的价值观,并激发了他们对于给予的思考和行动。
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我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要点。例如,我问他们:“在这篇文章中,树是如何给予的?它给予了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我引导学生思考树通过提供阴凉、果实、木材等方式给予了人类,引发了学生对于给予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考。接着,我又问学生:“为什么树愿意给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给予的动机和意义,激发了他们对于给予的深入思考。
除了引导学生思考,互动讨论也是我教学的重要环节。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平等和尊重的讨论氛围。通过讨论,学生们不仅可以互相倾听和学习,还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我还组织了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合作完成一些任务,例如设计一个海报,表达他们对于给予的理解和想法。这些互动讨论和合作活动,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给予的重要性。
最后,我还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念付诸实践。我组织了一次义务劳动活动,让学生们到社区公园种植树木。在活动中,学生们亲身体验了给予的快乐和意义。他们不仅在行动中感受到了树木给予人们的阴凉和美丽,还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予了社区一片绿色和生机。这种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章所传递的价值观。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给予的理解和关注度明显提高。他们开始意识到给予是一种美德和责任,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他们也开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给予他人,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给予社会。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能够将给予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并成为积极向上的社会成员。
《给予树》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给予树》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教师的责任。这篇文章以树为载体,通过描述树的给予之道,向读者传递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给予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通过思考和实践,理解并运用给予的理念。
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我采用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例如,我问学生:“如果你是一棵树,你会如何给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给予的方式和形式,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我还引导学生思考给予的意义和价值,例如:“给予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为什么给予是重要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们开始思考给予的深层次含义,激发了他们对于给予的思考和行动。
除了思考,实践也是我教学的重要环节。我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分组设计并制作了一棵“给予树”模型。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运用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到了给予的乐趣和意义。这个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给予的重要性。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我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提供了一个尊重和包容的讨论氛围。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们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学习和借鉴。我还组织了一次小组展示,让学生们通过演讲和展示的方式,将自己对于给予的理解和想法传达给全班。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还促使他们对于给予的理念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给予的理解和关注度明显提高。他们不仅在思想上接受了给予的理念,更在实践中体验到了给予的乐趣和意义。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将能够将给予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并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关爱精神的社会成员。
《给予树》教学反思 篇三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老师在教这门课时如何设计教学的呢?今天,一起来分享下老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课文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中有多种爱:金吉娅给予母亲的爱,给予哥哥姐姐的爱,给予陌生女孩的爱。而课文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爱作为重点深入文本。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三、说写延伸,升华情感
说的拓展和延伸,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写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阶梯。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些说与写的环节。当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后,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
上,她盼望——;……(什么时候,她盼望)”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个句式“当什么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然后将不同人写的内容连成一首小诗。学生很喜欢做。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我还想说,一个课堂就是一棵给予树,这树上种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讨的无穷乐趣;这树上也将结满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