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7篇 篇一
标题: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之整数的加减运算
引言:整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数学概念,了解整数的加减运算对孩子们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本节课将通过使用数学课件,帮助四年级学生掌握整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整数的加减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整数的加减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和实例练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整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负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准备:
1. 数学课件:包含整数加法和减法的演示动画和练习题。
2. 小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数学课件播放整数加法的演示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数学课件展示整数加法的规则和步骤,让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概念。
3. 课堂练习:通过数学课件提供的练习题,让学生逐步掌握整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4. 拓展训练:通过数学课件展示整数减法的规则和步骤,让学生理解整数减法的概念,并进行课堂练习。
5. 总结归纳:通过数学课件的总结页面,帮助学生回顾整数的加减运算方法,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
6. 课堂练习:通过数学课件提供的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互动:通过数学课件提供的互动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强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板书设计:
整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整数加法:正数+正数=正数,负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取绝对值大的数,负数+正数=取绝对值大的数,零是任何数加零等于这个数本身。
整数减法:正数-正数=正数,负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取绝对值大的数,负数-正数=取绝对值大的数,零是任何数减零等于这个数本身。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7篇 篇二
标题: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之分数的认识与计算
引言:分数是四年级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掌握分数的计算方法对孩子们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本节课将通过使用数学课件,帮助四年级学生认识和计算分数。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读写分数,熟练进行分数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和实例练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数的读写和计算。
三、教学准备:
1. 数学课件:包含分数的概念讲解、读写练习和计算练习。
2. 小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数学课件展示分数的图形和实例,激发学生对分数的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数学课件展示分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3. 课堂练习:通过数学课件提供的读写练习题,让学生熟悉分数的读写方法,并进行课堂练习。
4. 拓展训练:通过数学课件展示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进行课堂练习。
5. 总结归纳:通过数学课件的总结页面,帮助学生回顾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
6. 课堂练习:通过数学课件提供的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互动:通过数学课件提供的互动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强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分数: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结果,用分子与分母的比来表示。
分数的加减运算:分母相同,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同,通分后分子相加减。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7篇 篇三
教案的好坏意味着上课整体节奏的好坏以及学生的听课情况,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教案应该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自然数。
2.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3. 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一些含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看图编题。
出示图片、学生编题
小结:自然数0、1、2、3、4、5 等,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揭示课题
认识自然
三、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自然数
1.数苹果,看个数。
(1)出示:1个苹果。
提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回答:1个苹果。
(板书:1)
(2)逐步的一个一个添加苹果。
提问:现在有多少只苹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1、2、3、4、5??
提问:这里的1、2、3、4、5??表示什么?
回答:苹果的个数。
(板书:表示个数)
2. 找名次,看序数。
(1)出示:刘翔110米栏比赛后的领奖的情景
提问:谁得了冠军?冠军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回答:第1名。
(板书:1)
提问:那亚军和季军又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2、3)
(2)提问:这里的1、2、3表示什么?
回答:表示比赛的名次。
小结:比赛的名次是一种有序的排列。1、2、3也可以表示这样的序数
板书:表示序数
3.小结:像1、2、3??这些用来表示计数编序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被称为自然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了解自然数。
(出示课题:自然数)
4.认识自然数。
(1)提问:谁能说说看你在平时生活中的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2)学生举例回答
(3)小结:所以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自然数。
(二)探究二:自然数所表示的6种含义
1.自学。
2.交流反馈。
学生逐步归纳自然数的6种含义。
3.小结。
①表示序数——如第3个。
②表示个数——如3个。
③表示代码——如:邮政编码中的3,3号运动员等。
④表示量数——如:“多长?多大?多重?”。
⑤表示计算结果——如:2+1=3。
⑥表示重复计算的次数——如:2重复加3次:2+2+2=3×2=6 2重复乘3次:2×2×2=23=8 ㈢
探究三:“0”的认识
1.提问:“0”是自然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介绍说理。
(2)小结:从历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0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0是自然数,另一种认为0不是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目前,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为了方便于国际交流,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0。所以在近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修订中,教材研究编写人员根据上述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即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1、2、3、4、5、6、??叫自然数,简单说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4)板书:0是自然数。
2.提问:有比“0”更小的自然数吗?
(1)回答:“0”是最小的自然数。
(2)提问:的自然数会是几?
(3)回答:没有的自然数。
(4)板书: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3.小结。
0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0加1得1,1加1得2 ,2加1得3,??这样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任意一个自然数。而从自然数的排列顺序可知,后面一个自然数比前面一个自然数多1。因此,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合并而成,所以1是自然数的单位。0可以看成是由0个1组成的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如果把任意一个自然数用字母n表示,那接在这个自然数后面的一个自然数可以表示成“n+1”。
板书: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四、课内练习
1. 找出下面哪些是自然数。
18 100.01 0 10000000 -9
2.判断。
(1)从1开始的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
(2)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都是自然数。( )
(3)没有的自然
数,也没有最小的自然数。( )(4)接在自然数18后面的自然数只有1 个。( )
(5)在4.2和8.5之间有4个数。( )
3. 有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表示为(a —1),那么另外两个自然数可以表示为( )和( )。
五、本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自然数有哪些深入地了解呢?
1.0是自然数。
2.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六、课后作业
找找身边的自然数,说一说它所表示的含义。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3分)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3--24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2)认识算盘。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主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计算器的认识。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
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1。
3、尝试训练:825-238= 26×39= 312÷8=
4、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2。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棒!
1、用计算器计算。
55846+7646= 13027-8934= 66280×23=
6908×37= 111111111÷9= 395412+10589=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
相关数据资料,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2页底1题。
2、教材第12页第2题。
3、教材第12页第3题。
五、思维训练
括号里能填几?
49( )835≈50万 49( )835≈49万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认识量角器,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知道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量”,“画”,加深对角的大小的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方式:
观察、比较、练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评价方式:
1.通过自评、集体评议及课堂展示评价等表现性评价手段,检测目标一、二的达成情况。
2.通过基本评价题目和课中学生的回答和做题情况,检测学生对“角的度量”的掌握情况,从而检测目标三的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
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景引新,以情激趣
1、学生进行画角活动,教师任意的选两个角进行比较,提出问题:角1和角2比,哪个大?大多少?有谁知道?
2、揭示课题: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但光用眼睛我们是看不出来大多少,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二、目标导学,自主探究
建立1度角的表象和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过渡语:我们在以前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是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需要测量角的大小,同样也要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
2、建立1度角表象
课件演示:将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角,将1度角用蓝色显示并出来,让学生感知他有多大,再看看自己量角器上的1度角。
3、出示量角器:学生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发言时教师抓关键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读数、外圈读数、90°刻度线。(课件演示)
三、尝试用量角器读角,为量角做铺垫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现在我任意地出示角,你能利用量角器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1、出示30°角,学生尝试读角,并说明自己读角的方法。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看角的两条边:一条边要和0°刻度线重合,这样才能从0开始读起,另一条边对着的刻度选哪圈刻度要看0°在哪圈。
2、分别出示60°、90°、120°这些角让学生读,并说方法。
四、学法指导,合作质疑——在活动中探究量角方法
1、尝试量角:出示两个角(P37的角),学生先估一估,(结合直角、锐角、钝角的知识进行估计),到底有多少度,学生自己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2、交流方法,从而得出量角的方法。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3、教师小结:两重合,一读数。分别用课件演示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读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4、出示两个角(角的开口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再次强调两重合再读数。
5、练一练
(1)做一做第二题
(2)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说明理由。
6、出示一个边很短的角,量角器放上去无法清楚地看准读数,学生想办法。方法:利用直尺或将角的边延长
五、目标检测
1、填空
量角的大小要用(),角的计量单位是(),用符号()表示,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
量角时,量角器的中心与()重合,0刻度线与()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2、判断
角越大,角的两边越长。()
用一个5倍的放大镜看角,这个角也扩大5倍。()
画在黑板上的40度的角比画在纸上的40度角大。()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五、全课小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1 计量单位:度“°”
角2 测量工具:量角器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篇五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基础上,教材从旋转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改变了传统教材中仅依靠观察图形推出概念的方式,改静态观察为动态描述,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独立学习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角的学习经验,头脑中也有旋转的概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生活中的观察,相信学生能很快掌握本课知识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与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知道各种角的形成过程,了解各种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角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法学法:
我使用的是引导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助,使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采用的教具有钟表模型、课件、芭比娃娃;学具有活动角、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复习学过的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老师拨动钟表模型,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不停的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小夹角是什么角,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导入课题《旋转与角》。当6时整时,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学生不认识,这时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 新授
1、学平角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边旋转边说自己旋转出了什么角。继续旋转,当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
(1)提问: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角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得出它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2)这时提出质疑:它还是一个角吗?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它符合角的条件,是一个比钝角还大的角。
(3)追问:能说它是一条直线吗?
学生讨论平角与直线的区别
然后告诉学生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角。
(4)接着说说平角的特征。
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平角,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接着老师示范,学生学平角的画法。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周角
三、练习
1、看一看
请学生用芭芘娃娃来演示芭蕾舞蹈演员“大跳”和“旋转一周”的动作,引导学生欣赏舞蹈中平角和周角的动态美。
2、说一说
说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角的普遍存在。
3、画一画
请同学们在点子图上画出学过的五种角,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进一步体会五种角的大小关系。
4、折一折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对折两次,发现折成了一个直角,再展开一下,发现:平角和直角的关系:1平角=2直角,接着再展开成原来的样子,又发现:1周角=2平角=4直角。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四、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希望他们今后能仔细留心身边的事物,发现更多美极了的数学知识。
最后是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 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 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四年级数学课件教案篇7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本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读写和大数的比较和改写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是近似数以及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本节知识学习中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是近似数的求法(位数的确定,是舍还是入),特别是需要进位时,前面是“9“的连续进位,应重视数位的确定和数字的入舍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正确进行近似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
找准数位,看清入舍,注意约等号。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近似数
(1)明确准确数和近似数。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家里有几口人?我们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同学?你们小组又有几个同学呢?这些数都是准确数吗?
师:那么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现在的人口有多少呢?我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呢?(生答)
师: 13亿是一个准确数吗?960万平方千米呢?
这样的数又是什么数呢?
点拨:像你家里有多少人,班里有多少同学等这样的数就是准确数。
像我国人口大约有13亿,我国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这样的数就是近似数,一般来说近似数前面都要带上“大约”两个字。
(2)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判别。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收集的数据按照准确数和近似数进行分类,并讨论这些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②小组汇报,交流。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提问: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近似数,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哪些方法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发言)
同学们提到用四舍五入法可以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四舍五入呢?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你愿意尝试一下吗?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页看“填一填 说一说”
出示:某市在校学生今年共植树148264棵。
(1)四舍五入到十位:约148260棵;
(2)四舍五入到百位:约148300棵;
观察第一组数据小组讨论:①原数的个位是几?四舍五入后是几?它的十位有变化吗?说明什么?
观察第二组数据小组讨论:②原数的十位是几?四舍五入后十位是几?它的百位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提问:通过以上观察分析你们从中有什么发现?(四舍五入到十位要找准什么位?入舍什么位?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呢?)
学生尝试完成
四舍五入到千位:约( )棵;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 )棵。
知识反馈,强调重点。
小结:把一个数四舍五入到某一位,要看后一位,如果后一位够5,就向前一位入1(五入),尾数改写成“0”;如果后一位不够5,舍去(四舍),尾数改写成 “0”。在四舍五入时关键是要找准数位,看清入舍。
学生自学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①出示:148264≈( )万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说明方法。
(提示:①找准数位 ②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并添写单位 ⑶用什么符号)
“≈”是约等号,读作“约等号”。
②学生两人结合互相出题,并检查。
引导学生总结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强调约等号的使用。
三、作业设计
(1)判断题
①新绛县人口有32万。 ( )
②100000≈10万 ( )
(2)教材第12页第1题。
在做之前,可以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做“31777精确到万位是多少”这道题。学生说方法,然后独立完成后面的练习。做完之后,可以请学生把这些省市的森林面积按一定顺序排列。
(3)教材第12页第三题。(强调连续进位的方法)
(4)思维训练:括号里能填几?
49( )835≈50万 49( )835≈49万
(5)课后延伸
阅读13页数学知识,搜集信息,了解数的发展史。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近 似 数
35人→准确数 约13亿→近似数
某市在校学生今年共植树148264棵。
四舍五入到十位:约148260棵;
四舍五入到百位:约148300棵;
四舍五入到千位:约( )棵;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 )棵。
148264≈( )万
“≈”是约等号,读作“约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