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兵车行》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兵车行》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
2. 分析诗人通过描绘兵车行进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
1.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课件和投影仪。
2. 课堂上演示《兵车行》的视频。
3. 打印好《兵车行》的诗歌文本。
五、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兵车行》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视频中可以包含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简介。
Step 2:诗歌欣赏
让学生跟着课件上的诗歌文本一起朗读《兵车行》。然后,教师阐释诗中的一些重要意象和象征意义,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深意。
Step 3:诗意解读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通过描绘兵车行进的景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提问学生诗中的"兵车"和"行"分别代表着什么,诗中的"车声"和"马声"又有何含义。
Step 4:思考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进行解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Step 5:个人感悟
鼓励学生思考诗中的意境和自己的感受,让他们写下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读一些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兵车行》的背景和作者的信息。
2. 给学生布置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作业,让他们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兵车行》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深入理解了诗人的思考和感悟。同时,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也得到了锻炼。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兵车行》教案 篇三
《兵车行》教案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
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三、诵读
1.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
3.诵读点拨
(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一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四、鉴赏
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落实课后练习二、三的要求。明确:
1.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整齐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 一 。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
2.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①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来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进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
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②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劳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探究活动
从《兵车行》看歌行体语言的音乐性
(1)从押韵上研究:《兵车行》共用八韵,四平四仄,互相调换。一押萧韵,二押真韵,三押纸韵,四押齐韵,五押问韵,六押质韵,七押皓韵,八押尤韵。转韵时,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韵。
(2)从声调上研究:摹声叠词和顶真手法。
(3)从句式上研究:开头三字句、七字句,音调铿锵,错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诉转为愤恨。句式由短变长,表现语言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