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听课记录《黄鹤楼送别》(优选3篇)

时间:2019-05-02 09:42: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黄鹤楼送别》 篇一

《黄鹤楼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这首诗,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黄鹤楼上目送好友离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深情厚谊的心情。通过诗人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黄鹤楼的壮丽景色:楼台高耸,云烟缭绕,烟波浩渺。黄鹤楼是江南地区最高的楼阁,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因此诗人选择了这个地点作为别离之处,更能凸显出离别的凄凉和诗人的思念之情。

首先,我们注意到诗中的开头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故人”即指诗人的好友。他西行离开黄鹤楼,前往扬州。正是因为好友的离去,才引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这种离愁别绪在整篇诗中贯穿始终,表现出诗人对好友的深情厚谊。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黄鹤楼上的美景,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他用“楼台”、“烟波”等词语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他在黄鹤楼上看着好友向远方离去,眼睁睁地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云烟之中,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别离之情。

最后,诗人用“千里”、“江陵”等词语勾勒出好友的远行之路。他希望好友能够一路平安,顺利到达目的地。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好友的深深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通过学习《黄鹤楼送别》,我们不仅了解了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的美。同时,我们也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了离别的凄凉和思念的深情,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这首诗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良师益友。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黄鹤楼送别》 篇二

在小学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一首著名的古诗《黄鹤楼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创作的,通过描绘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情厚谊。

诗人在诗中用了很多生动的描写,让我们能够想象出黄鹤楼的壮丽景色。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烟花三月”指的是春天的景色,而“黄鹤楼”则是指一座高耸的楼台。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出黄鹤楼的美丽景色,以及楼上观赏烟花的情景。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写道:“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这里的“千里江陵”是指好友的远行之路,而“两岸猿声啼不尽”则是指楼下的山谷中猿猴的啼声。通过这些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他希望好友能够平安归来,并且表达了对好友的深深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通过学习《黄鹤楼送别》,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这首诗的美,还学到了如何表达离别之情。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离别的凄凉和思念的深情,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这样的经典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增长自己的情感和智慧。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成为有情感、有智慧的人。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黄鹤楼送别》 篇三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黄鹤楼送别》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听课记录《黄鹤楼送别》,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解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教者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者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

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解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黄鹤楼送别》(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