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经典 篇一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之作,写了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本篇教案将以桃花源记为基础,设计一节有趣的文学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背景和写作风格。
2.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基本情况。例如:桃花源记是谁写的?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分组阅读桃花源记的摘录,并回答问题。例如: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人们会选择隐居在这里?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例如:文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行为和选择有何意义?故事中传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四、创作练习(20分钟)
让学生以桃花源记为灵感,进行写作练习。例如:请你写一篇类似桃花源记的故事,描述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
五、展示与分享(15分钟)
邀请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同学分享。鼓励学生对彼此的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通过小结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桃花源记教案经典 篇二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之作,写了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本篇教案将以桃花源记为基础,设计一节有趣的美术课,通过绘画作品来表达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想象。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桃花源记的内容和主题。
2. 通过绘画作品表达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想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基本情况。例如:桃花源记是谁写的?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
二、分析与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桃花源记中的描绘和意象,讨论桃花源的特点和意义。例如:桃花源是怎样的地方?为什么人们会选择隐居在这里?
三、绘画创作(30分钟)
让学生根据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想象进行绘画创作。可以选择绘制桃花源的风景、人物形象或情节描写。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受。
四、展示与分享(20分钟)
邀请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与同学分享。鼓励学生对彼此的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反思与总结(10分钟)
通过讨论和反思,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分析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思考桃花源记对于他们的美术创作有何启发和影响。
通过以上的教案设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讨论和创作的方式,深入了解桃花源记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拓宽视野,提高艺术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求,又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桃花源记教案经典 篇三
桃花源记教案经典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很有条有理。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
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详。师:你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 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
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学生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会的安定,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师:陶渊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们现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这里和平安宁,人情淳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在课文中能找到证据。
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师: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动乱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社会黑暗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学生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 刘毅传)
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 荆州蛮)
师:“蛮”就是南方。据说当时的南方没有赋税。我们刚刚学过《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归”
师:可是,当时的现实是男子没有职业,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土地荒芜,民不聊生。这是陶渊明构想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大济于苍生”的壮志难酬,他的心中是悲愤的。陶渊明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产生浓厚的感情,他用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为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呼唤着人间乐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没想到学生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生讨论)
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师:你的桃源是没有学习没有作业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爱学习,可能是作业太难对吗?
生:是。
师:你可以找老师同学解决,可千万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化社会。(笑)
生:我不喜欢。现在我们多先进,有电脑,有汽车,他们连个马路都没有,都是田间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师:你不喜欢那里,是因为落后对吗?
生:是。
生:我也不喜欢,桃花源里不与外界联系,学不到外面先进的技术,他们发展太慢,科技不会太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