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通用3篇)

时间:2017-05-01 08:24: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 篇一

教案设计:《绞刑架下的报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的绞刑法及其残酷性。

2.理解绞刑对犯人及其家人的影响。

3.培养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

1.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中国古代绞刑的场景。

2.课件或教材提供关于绞刑法的相关资料。

3.纸和笔。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绞刑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绞刑法及其残酷性(15分钟)

向学生讲解绞刑法的定义和实施方法,包括使用绞索和绞刑架。强调绞刑的残酷性,例如犯人被绞后身体会被拉长,造成极度痛苦。

3.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你认为绞刑法对犯人及其家人有什么影响?

b.你觉得绞刑法的实施是否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4.小组汇报(10分钟)

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意见。

5.个人反思(10分钟)

让学生个别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a.你对绞刑法有什么感受?

b.你认为绞刑法在当今社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

6.展示个人反思(10分钟)

请学生将自己的回答写在纸上,并自愿展示给全班同学。鼓励学生互相阅读和评论,以促进思想交流和互动。

7.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8.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绞刑法的看法,并给出自己的理由。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 篇二

教案设计:《绞刑架下的报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的绞刑法及其历史背景。

2.分析绞刑法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课件或教材提供关于中国古代绞刑法的历史背景。

2.纸和笔。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课件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绞刑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它的起源和发展。

2.讲解绞刑法对社会秩序的影响(15分钟)

向学生讲解绞刑法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包括威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提及绞刑法可能导致的社会恐惧、对人权的侵犯等问题。

3.分组辩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支持绞刑法,一组反对绞刑法。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辩论:

a.绞刑法是否能有效地威慑犯罪?

b.绞刑法是否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

4.小组讨论(10分钟)

解散辩论小组,将学生重新分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a.你认为绞刑法在当今社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

b.你认为绞刑法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有哪些?

5.小组汇报(10分钟)

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意见。

6.展示个人观点(10分钟)

请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写在纸上,并自愿展示给全班同学。鼓励学生互相阅读和评论,以促进思想交流和互动。

7.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8.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绞刑法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理由。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 篇三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二、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

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先明确:

  I.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

  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象中着重写了哪些人?

  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第二部分着重描绘老爱国志士约瑟夫·贝舍克的英雄形象,赞美爱国者之间深厚的战斗情谊。

  第三部分叙述自己以对敌顽强斗争的实际行动鼓舞难友和同志,显示坚贞不屈的斗争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分段推敲,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第一部分:

  (1)牢房内恶劣的生活环境。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是的,这一切,我很熟悉。”——普通的语言,不普通的内容。揭示牢房的简陋、狭小;揭露捷克内外反动派是一丘之貉,都是迫害革命者的刽子手;表达作者身陷囹固,渴望自由的感情和勇于献身的信念。

  (2)牢房生活。

  读第1节到第4节、第12节。

  牢房是人间地狱,对革命者严密监视,精神上折磨,生活上虐待,拷打审问,“不是表露感情的地方”。作者揭露法西斯匪徒的凶残本质,对那些披着人皮的野兽进行控诉与鞭鞑。

  “趴”、“转动”、“举起”、“支着”、“翻过身来”等词句深刻地揭露法西斯匪徒摧残革命者的血腥罪行。

  (3)卡瑞尔的形象。

  “这是我的义务”,“我只能这样做”。这些看来平常的话饱含着他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献身革命的精神。他爱妻子和孩子,然而酷爱自由胜于酷爱亲人,为了祖国解放事业,他离妻别子,献身革命。

  对作者是战友情深,为了拯救战友的生命,他不得不借助外力进行强制。“命令他在五分钟之内准备出发,……或者到绞刑架下去了结他的生命”,他“跪在我的床边,双手捧着我的头,吻我”,是那样的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爱祖国,爱人民。卡瑞尔这个爱国者的形象,是捷克工人阶级优秀代表的高大形象。

  2.第二部分:

  (1)“牢房里就剩下我们两个”一句在结构上联系上下文。

  (2)“……从两个换成三个,又从三个换成两个,然后又是三个,两个,三个,两个,新的囚犯来了又去了”,语言含蓄,感情深沉,既是对离去的同志无限怀念,对失去的战友无比悲痛,又是对灭绝人性、双手沾满革命者鲜血的法西斯侵略者愤怒的控诉。

  (3)“老爸爸”的感人形象。

  表情朗读第19节至第22节。

  血肉凝成的友情:“引号”不存在了;“变成真正的父子”,“习惯”、“字眼”、“腔调”都“掺合起来了”,四个“哪些”的语句都表明了这一点。文笔纯熟,感情深沉。

  作者用极其朴素的语言叙述“老爸爸”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料,由衷地赞美约瑟夫这位老爱国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无私无畏的精神。“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对战友的鼓励,给死气沉沉的牢房带来生的气息。

  “老爸爸”的高尚品质,坚定、无畏、乐观的形象与卡瑞尔一样,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实加以表现和刻画的。

  3.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重点。以侧面描叙的方法写虎穴中斗顽敌的情况。

  (1)深刻的.揭露。

  读第26节。体会:敌人惨无人道地提审“不能移动”的囚犯,还要用载重五吨的大卡车,还要“握”枪“监视”,“怕我逃走”。作者用幽默辛辣的笔调入木三分地揭露敌人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表露了对张牙舞爪敌人的极端蔑视。

  (2)贴心的关怀。

  “要拿稳啊。”“手里要拿稳,心里也要拿稳。”“从敲打厚墙的声音里,从管分饭的人送饭时候的眼光里,我体会出他们是在向我祝贺。”——战友贴心的关怀,是对作者巨大的鼓舞。战斗,血的战斗,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是孤军作战,并肩前进的,随在身后的有无数战友,这就是革命的希望所在。

  (3)由衷的歌唱。

  “二六七号牢房在歌唱。我一生都在歌唱。”

  “只要不灭亡,还要这样歌唱下去。”

  “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就像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一样。”

  革命者的生活里充满了战斗,充满了歌唱。这种歌唱,是英勇战斗的伴奏,是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的抒发,是对胜利到来的向往。

  伏契克的一生是歌唱的一生,燃烧的一生,他坚信太阳“一定要继续照耀下去”,“人们一定会在他那温暖的光辉里生活下去。”伟大的革命理想,坚如磐石般的革命信念支持与鼓舞他奋勇战斗,经受住难以忍受的肉体摧残与精神折磨,成为捷克人民的骄傲,虽死犹生的伟大战士。

  伟大理想,坚强意志在战争年代十分可贵,在建设年代同样重要。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