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窃读记》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选择《窃读记》这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教学。
2.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步骤:
1. 导入阶段
- 通过展示作品的封面、简要介绍作品,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窃读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2. 阅读理解阶段
- 分段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帮助学生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 针对重要段落或语言运用,进行解读和讲解。
3. 分析讨论阶段
- 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4. 创作写作阶段
-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写作,可以是对作品的书评、对人物的观察与想象等。
-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总结评价阶段
-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集体评价,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交流。
- 总结本次教学的收获和不足,为以后的阅读教学做出改进。
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的创作写作作品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的讨论和互动情况,是否能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拓展:
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窃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
2. 设计与窃读相关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以上是《窃读记》的阅读教学案例分析,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写作和讨论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希望本教案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窃读记》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窃读记》的主题与意义探究
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窃读记》的主题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 分析《窃读记》中的主题和意义。
2. 利用小组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内涵。
3.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对作品进行个人的解读和评价。
教学步骤:
1. 导入阶段
- 展示《窃读记》的封面和简要介绍作品。
- 提问学生对窃读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2. 主题分析阶段
-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中的主题,例如个人隐私、社会道德等。
- 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其与主题的关系。
3. 意义解读阶段
-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意义,例如对社会的警示、对人性的思考等。
-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观点。
4. 创作写作阶段
-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作,可以是对作品的书评、对人物的观察与想象等。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5. 总结评价阶段
-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集体评价,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交流。
- 总结本次教学的收获和不足,为以后的文学作品探究教学做出改进。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表达情况,是否能够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2. 学生的创作写作作品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是否能够合理、有理据地进行阐述。
教学拓展:
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窃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
2. 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以上是《窃读记》的主题与意义探究的教学案例,通过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创作写作和讨论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希望本教案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窃读记》教案 篇三
《窃读记》教案
《窃读记》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老师们知道这篇课文应该怎么教了吗?下面小编为你分享《窃读记》教案吧!
教学目标:
1.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
2.通过描写,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情;
3.激励学生珍爱读书,奋发向上。
难点、重点:
1.通过学习记叙与描写的语句,体会文中“我”的心情;
2.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窃”字的含义:
(1) 通过查字典,找出“窃”字的多个义项。
(2) 结合课文内容,朗读“窃”字在本文中的含义。
明确:在本文中应理解为“偷偷地”、“暗中”之意,如“窃笑”。
2.“窃读”的含义:
(1) 一般含义;
(2) 放在文中考察其含义。
明确: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
3.小结:对词语的理解与把握不仅要知道它在字典中的意思,还应把它放到文章中考察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二、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分析文中详写的主要事例。
问:由题目可知本文是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小时候“窃读”中发生的一些事,其中具体详细地写了两件事。同学迅速浏览,要求:(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2)再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作者的心理(心情)。
明确:(1)因“窃读”而被赶出了书店。——孤独无助
(2) 得到店员的关心帮助,读完了一本好书。——感动、感激
(二)学习文中略写的内容——“我”“窃读”的`方法。
问:这两次详细描写的事例也告诉大家,“窃读”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成功“窃读”,还得掌握一些方法。文中也简略地记叙了一系列方法。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些“窃读”的方法。
明确:(1)发现“窃读”这一好方法;
(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
(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
(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
(5
)用花生米充饥;(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不要求逐点答到)
小结: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读书。
三、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1、讲:不论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事读起来都让人感觉很生动,因为作者除了记叙这些事之外,还进行了细致的人物描写。
提示: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
2、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任务:
(1) 划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写“我”“窃读”的句子或段落;
(2) 设身处地地体会其所反映的当时人物的心情,写在书边(假如我是主人公,我会有何种心情);
(3) 依据作者当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散读你圈划的内容。
3、全班交流
注意:(1)学生回答过程中加以提示、引导;
(2)朗读方式多样化:学生个别朗读;重点段落全班集体朗读;精彩段落分析之后再富感情朗读。
4、总结并分析人物形象。
问:请同学根据以上记叙与描写,分析概括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要点)“我”是一个家庭贫困却酷爱读书的穷学生。
四、简述“窃读”的收获。
小结:课文中虽然只是记录了林海音在少年时期读书的一小段经历,但她对读书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这也为她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