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通用3篇)

时间:2018-06-01 09:44: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过秦论》阅读与讨论

教学目标:

1. 了解《过秦论》的背景、作者及时代背景;

2. 分析《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

教学内容:

1. 《过秦论》的背景、作者及时代背景;

2. 《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3. 学生分组讨论,辩论《过秦论》的观点。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过秦论》的兴趣。

2. 介绍《过秦论》的背景、作者及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过秦论》的作者韩非。

3. 分析《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述。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中的观点,如“兵革之费,且于百姓之费”、“无战胜国者,亦无战胜之民”等。

4. 学生分组讨论,辩论《过秦论》的观点。每个小组代表一个观点,进行辩论,引导学生提出有力的论据和反驳观点的方法。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过秦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述,并思考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辩论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拓展:

1. 邀请专家或学者讲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报告,深入了解《过秦论》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过秦论》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辩论的形式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参与辩论的机会较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此类活动的安排。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的实际意义,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考能力。

《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过秦论》的现实意义分析

教学目标:

1. 分析《过秦论》的现实意义,了解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研究。

教学内容:

1. 《过秦论》的现实意义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过秦论》的现实应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过秦论》的书籍封面和摘录一段有启示性的语句,引起学生对《过秦论》的兴趣。

2. 分析《过秦论》的现实意义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中的观点,如统一思想、重视军队建设、注重节约等,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过秦论》的现实应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观点,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并提出具体的实践方法。

4.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过秦论》的现实意义,并思考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拓展:

1. 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讲解《过秦论》的现实意义和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报告,深入探讨《过秦论》的现实应用和实践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过秦论》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讨论时间有限,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此类活动的安排。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 篇三

《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

  一、知识要点

  1.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洛阳人。年轻时就极负才名,深得文帝赏识。年仅20岁,就被召为博士,一年后,又升为太中大夫。贾谊学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曾针对时弊提出一套改革政治和法律的主张,却因此遭贵族和大臣们的嫉恨。他们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文帝逐渐疏远他,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念及其才,召回京都,拜为梁怀王太傅。此间,他又多次上疏,对抵御匈奴,发展农业生产,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提出过很有见地的意见。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太傅之责,更愁怀才不遇,"常哭泣,后岁余,亦死"。年仅33岁,所著文章,刘向编为《新书》。

  2.本文是史论。古人权衡时事,多以史为鉴。彰往察来,发人深省。所以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贾谊生活的时代,是汉王朝刚刚建立不久。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长达5年之久的楚汉之争,连年战乱,使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极需要发展生产力,使广大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贾谊针对这种社会现实,作《过秦论》,"过秦"意即责秦之过,批评秦始皇施行暴政,从而达到讽喻汉文帝推行仁政的目的。

  3.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新书》是贾谊所著的一部政论著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全文引用了这篇文章,可见本文的重要;《文选》是一部文学总集,选入此文,正表明它的文学价值也是很高的。

  4.本文叙事极力铺张渲染,气势磅礴,要认真欣赏文章的文采,学习综合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经验。本文结构上最大的特色是对比鲜明。

  5.学习本文要注意的常用词有:厚、通、制、兵、余、亡、北、金、信、利、家、势。

  二.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B.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2.红色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宽厚而爱人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蒙故业,因遗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红色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而迁徙之徒也。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兵不血刃短兵相接

  B.兵凶战危兵连祸接

  C.兵精粮足兵临城下

  D.兵不厌诈兵贵神速

  5.红色词与"外连衡而斗诸侯"的"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6.不含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C.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红色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B.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C.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8."序八州而朝同列"的意思是:

  A.秦国跻身于诸侯之列,终于一统天下。

  B.秦国统一天下使诸侯都来朝见。

  C.诸侯与秦国地位相当,然而终被秦国消灭。

  D.诸侯与秦国实力悬殊,终被消灭。

  9.文中关于陈涉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陈涉处处不如九国,显然是对陈涉抱有成见,是应该批判的'。

  B.作者说陈涉处处不如九国,说明作者鄙视农民起义领袖,正反映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C.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贬低陈涉,他的意思却是要说明陈涉与九国相比,虽地位卑微却起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反映了作者立论的客观性。

  D.表面上看,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贬低陈涉,他的意图却是要说明陈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作者历史观的进步性。

  阅读《过秦论》中篇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秦虽并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颈而观其亡。

  10.红色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并海内,兼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不信功臣,不亲士民/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废王道而立私爱

  D.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孝公既没

  11.解释句中的词语:

  ①强凌弱,众暴寡。暴:

  ②焚文书而酷刑法。酷:

  ③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易:

  ④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建:

  12."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的意思是:

  《过秦论》知识要点及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A.先推行欺诈暴力取得天下,然后推行仁义,这说明取得天下必须从暴力开始。

  B.先推行欺诈暴力取得天下,然后推行仁义,用暴力的办法来统治天下。

  C.把欺诈暴力放在前面,把仁义道德看得不那么重要,用暴力的办法来统治天下。

  D.把欺诈暴力放在前面,把仁义道德看得不那么重要,这说明取得天下必须从暴力开始。

  答案:

  1.D2.D3.A4.A5.D

  6.A7.B8.B9.C10.D

  11.①欺凌,损害。②使……残酷。③改变④建立

  12.C

《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