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枫桥夜泊》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 分析《枫桥夜泊》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 理解并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枫桥夜泊的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晚上的江景是否美丽,为什么。
二、呈现与讨论(15分钟)
1. 介绍《枫桥夜泊》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
2. 分段朗读《枫桥夜泊》,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三、分析与解读(15分钟)
1. 解释《枫桥夜泊》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的艺术特色的作用。
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四、情感体验(10分钟)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枫桥夜泊》中的景物和情感。
2. 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自己的描述,展示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邀请学生背诵《枫桥夜泊》,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鼓励学生创作一些与枫桥夜泊相关的作品,如绘画、诗歌、故事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枫桥夜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通过情感体验和拓展延伸的环节,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拓展。下节课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的诗歌进行对比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能够朗读《枫桥夜泊》,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 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枫桥夜泊的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询问学生晚上的江景是否美丽,为什么。
二、呈现与朗读(10分钟)
1. 介绍《枫桥夜泊》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
2. 逐句朗读《枫桥夜泊》,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分析与解读(15分钟)
1. 解释《枫桥夜泊》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的艺术特色的作用。
四、情感体验(15分钟)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枫桥夜泊》中的景物和情感。
2. 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自己的描述,展示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与《枫桥夜泊》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等。
2. 随堂检查并给予及时反馈。
六、拓展延伸(10分钟)
1. 邀请学生背诵《枫桥夜泊》,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鼓励学生创作一些与枫桥夜泊相关的作品,如绘画、诗歌、故事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枫桥夜泊》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朗读诗歌和分析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理解修辞手法对诗歌的艺术特色的作用。通过情感体验和课堂练习的环节,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巩固。下节课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的诗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篇三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
3、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
2、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齐说)
解题
师板书:夜泊
(1)泊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这还是一个多音字。(分别组词)
(2)在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诗人在什么时候停的船?(晚上)评价:你真会思考。这儿写的是夜泊。
(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评价:你们真厉害,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诗题。指名读。
(5)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学们,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就是诗的作者。
师板书。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继,一起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请生读生字。
3、读整首诗。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
三、精读感悟。
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这首诗,来到这枫桥边。大家边听边想,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
2、师范读。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四个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
4、先来说说看,张继看到了什么?
月落:
(1)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残月)这还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
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生:惨淡、无光,凄凉
(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
霜满天:
(1)已经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很浓,很多)
(2)你们说,在这霜满天的夜晚,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
(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
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州是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驶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见,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张继是什么感受呢?
(4) 读读这个词。
江枫:
(1)江边的枫树。
(2)因为是晚上,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昏暗、黑乎乎)
渔火:
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隐隐约约。
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5、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
乌啼:
(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
(2)是的,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加的凄惨,凄凉。
(3)读词。
6、同学们,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
7、理解感悟“对愁眠”
(1)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2)此时的张继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4)是的,张继根本睡不着,他带着忧愁,难以入眠。
(5)连起来,读读整句诗。个别读,分组读,一起读。
8、感受钟声。
(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而是在姑苏城外,只能是远远看到。)
(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
(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
(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
(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
(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
(8)客船上的张继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个孤孤单单,举目无亲的游子,这“铛——铛——铛——”的钟声分明敲在张继的心上。听着钟声的张继更加无法入眠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9)读这句诗。
9、张继的心中有无限的愁,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诗,字字都是发自肺腑。自己读读这首诗,感受这深深的愁。
个别读,想读的读,齐读,比赛读。
四、拓展延伸。
咱们学习的《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写的关于秋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补充习题》上的《暮江吟》和《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