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夜游承天寺的文化之旅
教学目标:
1. 了解承天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承天寺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教学重点:
1. 承天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承天寺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教学准备:
1. 《记承天寺夜游》的文章;
2. 承天寺的图片和资料;
3. 课件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承天寺的图片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对承天寺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夜游承天寺的意义。
Step 2 阅读文章(10分钟)
学生阅读《记承天寺夜游》的文章,了解承天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Step 3 探索承天寺(15分钟)
学生分组,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和图片,自由探索承天寺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Step 4 分享发现(10分钟)
学生依次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加深对承天寺的认知。
Step 5 表达感受(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承天寺的感受和体会。
Step 6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承天寺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展示承天寺的相关文化产品和活动。
教学延伸:
1. 邀请专家或承天寺的工作人员来校进行讲座或互动活动;
2.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承天寺,深入了解其建筑和文化。
评估方式:
1. 学生完成的观察记录和感受表达;
2. 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参与程度。
教学反思:
通过夜游承天寺的文化之旅,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承天寺的历史和文化魅力,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同时,通过观察和表达的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夜游承天寺的艺术之旅
教学目标:
1. 了解承天寺的建筑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2. 学习承天寺相关艺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认知。
教学重点:
1. 承天寺的建筑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2. 承天寺相关艺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认知。
教学准备:
1. 《记承天寺夜游》的文章;
2. 承天寺的图片和资料;
3. 艺术作品的图片和相关解析;
4. 课件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承天寺的图片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对承天寺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夜游承天寺的艺术魅力。
Step 2 阅读文章(10分钟)
学生阅读《记承天寺夜游》的文章,了解承天寺的建筑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Step 3 欣赏艺术作品(15分钟)
学生观看承天寺相关艺术作品的图片,并听取教师对作品的解析和评价,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表现手法。
Step 4 创作艺术作品(15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对承天寺的理解和感受,选择一种艺术形式(绘画、摄影、书法等),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Step 5 分享创作(10分钟)
学生依次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互动。
Step 6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承天寺的艺术价值,并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展览或比赛,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或指导学生的艺术创作。
评估方式:
1. 学生完成的艺术作品;
2. 学生在欣赏和评价中的参与程度。
教学反思:
通过夜游承天寺的艺术之旅,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承天寺的建筑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创作和分享的过程,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艺术欣赏的环节,增加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
2、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播放音乐《月光曲》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提示课题,板书)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
3.翻译。先小组合作翻译,解决字词障碍,再不懂可举手问老师。然后,指名翻译。
强调:“但……耳”翻译为“只……罢了”
4.(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2)去夜游的一般会是什么人?
闲人。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闲”组词,并从文中找理由说说为什么?
悠闲、空闲、闲趣等
(4)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________的人,因
为_______”说话。
三.品读赏析
月夜出游,别有一番情趣。那么,书画的.境界,课文中表现在哪里?找出并读一读。
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明)。此时的我和张怀民俨然两条小鱼,自在地游来游去。
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乌台诗案”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闲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方法:
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习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