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课后种瓜得豆教学反思 篇一
种瓜得豆是一种在学校中常见的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种植豆类作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在我参与的一次种瓜得豆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觉得在课前准备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种植豆类作物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不清楚种植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这导致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如种子的深浅不一、浇水不均匀等。因此,我认为在课前,我们应该提前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种植知识,让他们对整个种植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觉得在课后的总结和讨论环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们亲自动手参与了种植过程,但我们却没有及时对他们的种植情况进行总结和讨论。这使得学生们无法主动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也无法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我认为在课后,我们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种植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另外,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关注。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种植豆类作物并不感兴趣,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个性化指导和关注。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激发他们对种植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综上所述,课前课后种瓜得豆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改进。我们应该加强课前准备,提前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种植知识;在课后进行总结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和思考;同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这些改进措施,相信我们能够提高课前课后种瓜得豆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亲手种植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课前课后种瓜得豆教学反思 篇三
课前课后种瓜得豆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终于将自己的乡际英语公开课上完,这次我选择的,是Pep教材第四单元“What are you doing?”,其实,当两个月前接到陈艳校长让我上这次乡际英语公开课的电话时,虽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但同时也感到一丝小小的兴奋,因为自己还没有上过外语公开课,作为一名教了6年语文的语文老师,我倒是很想将语文和英语两种学科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我想尝试着上一堂语文味的英语公开课,这是最初的想法。
两个月就这样悄悄地滑去,总觉得时间还早,还有时间准备,所以一直总期盼着明天、明天,还早呢,可真的到了上课的节骨眼上,自己才不自觉地开始紧张起来,为什么呢?因为觉得似乎无从下手。
老实说,自己平时上常态课的时候,没什么太多花样章法,就是这样教,一堂英语课下来,起码有一半的时间要花在教授新知及其巩固上,现在一下子要上出一些特色来,我不禁感到压力重重,真的是很没头绪。于是上网查阅了很多教案,也看了一些老师执教这一课的教学录像,感觉好是非常的好,但是放到我这却不适合!为什么呢?因为学情不同、教学环境不同、老师的个人水平不同。
也曾听过一些城里老师执教的英语公开课,像以前的老同事——江琼老师的课,还有华一小汪平的白板上课,都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确实是很好,课堂气氛自始至终都是欢腾的,学生举手都是一排一排抢着举,老师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也非常活跃,可是我能做到这个样子吗?我想了一下,很难做到。
回头看看自己带的学生,虽然外语成绩和以前比起来有一定的提高,但要是和城里学生比起来,差距还是蛮大的,学习自觉性不高、课后缺乏多读多写多记、基础薄弱,再加上我个人能力有限等诸多现实存在的原因,我思来想去,打算就上一堂简简单单的公开课,怎么简单怎么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可毕竟是乡际公开课,课件是肯定要做的,许建平走了,于是只好自己想办法,先在网上搜寻了很多课件下载下来,然后再筛选出比较适合的一个,自己再进行简单的修改和制作,虽然有些地方做的还比较粗糙,并且极简单的东西都花费了好多时间,但看着自己可以任意选择片头和字体、可以控制单词出现的先后、甚至可以插入声音,还是让我尝到了做课件的一些甜头,这是我第一次制作课件,以后一定要多利用一切可能,努力向身边同行学习制作课件的技巧和法门,这样制作课件便不会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而是一件让人很享受的事了。
总的来说,教学流程自己就是这样设计的,感觉过程并不复杂,预感到学生应该还是能有所领悟和接受,因为自己课件制作的技术还不到家,还不能自由地设计一些操作,所以另外又在磁性小黑板上准备了一些内容。
为了弥补因此而带来的缺陷,也为了能让课堂更富情境化和生活化些,我尽可能多地运用了大量的道具,厨房里的锅子和铲子、洗脸盆和衣服、水壶、花盆、电话、碗、抹布、扫帚,只要能想得出来的、能找得出来的,我打算统统都拿出来派上用场。
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比如热身师生互动时间过长,以至于后面时间不够,很多本来准备讲到的地方,像一些书籍、一些电话号码,乃至“我说你做”的环节以及最后的歌曲,都没有时间来展示,就连对话和单词的延伸也教得过于仓促,个人的感觉是一堂课容量太大,并且还是不可避免地运用了一些汉语进行交流;个别环节衔接有些凌乱,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就是学生的激情还比较高,课堂气氛并不是沉闷的。
另外让我感受颇深的是,课堂需要预设,但不能完全依赖于预设,因为总有各种想不到的情境发生,如果被预设的环节所卡死,反倒制约和
限制了课堂的灵活机动,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不能做到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变化,包括学生的冷场和不合作,那么即使是瓜种,也有可能只结出小豆子来!在随后的课后交流中,我很高兴能听到老师们对我提出的各种珍贵建议,比如发音不够标准、在介绍“What…… doing?”句型时应该再对个别人称也做一些说明等;我觉得非常受用,特别是在发音的问题上,感觉自己好像很多单词发音都不够准确,说起来自己大学还是学外语专业的,可惜那时成天不知道在干些什么,真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啊!
接下来,在陈艳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又就如何让学生开心、有效地学习外语,各自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农村的教学实际——缺少专业的外语教师,几乎大部分外语老师都是身兼多职,要么兼教语文,要么兼教数学,这就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家在某一领域的精力和研究上有所限制,课堂要有效,并且能充满活力和激情,这将一直是我们致力于追求的方向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