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二学期历史教学总结 篇一
学年度第二学期历史教学总结
学年度第二学期的历史教学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感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在这一学期中,我以激情和责任心担任历史教师的角色,努力使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工作的总结。
首先,我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我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习阶段,精心选择历史知识点和教学资源。我结合教材和其他辅助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而系统的历史知识。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我通过提出问题、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其次,我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我不仅采用讲授、讨论的传统教学方法,还尝试运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我利用电子教具、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我也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再次,我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引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我尽力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难,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我也鼓励学生互助学习,让他们相互帮助和学习。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取得进步。
最后,我注重评价和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我也定期组织小测验和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评价和反馈,我希望激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总的来说,学年度第二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下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评价和反馈的质量。我相信,在不断的努力和改进中,我会成为一名更好的历史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年度第二学期历史教学总结 篇二
学年度第二学期历史教学总结
回顾学年度第二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我感到既有成绩的喜悦,也有不足的反思。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工作的总结。
首先,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是一门抽象而又深奥的学科,学生往往对其缺乏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我采取了多种策略。我引导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影视剧等,使他们能够通过视听方式感受历史的魅力。我也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场所,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真实。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
其次,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不仅仅是一堆事实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我鼓励他们进行历史论证和分析。我提供给学生一些历史文献和资料,让他们进行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我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历史事件。
再次,我注重评价和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评价和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在教学中经常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我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我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促进他们之间的学习互动。通过评价和反馈,学生得以及时纠正错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我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家长是学生的重要支持者和监护人,他们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与他们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我也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家长会和教学展示活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
在学年度第二学期的历史教学中,我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会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评价和反馈的质量。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会成为一名更好的历史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年度第二学期历史教学总结 篇三
学年度第二学期历史教学总结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习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三、直观教学是引入门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平。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由于历史室的建设,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么,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教材提供了七幅图。《考古发现的我国汉纸的出土地点》告诉我们,我国不少地区在汉朝就懂得造纸。彩图《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证明了“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彩图《居延出土的汉代简册》我们看到没有纸之前人们用竹木简作书写材料。竹木简很笨重,《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书写材料还有帛,但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发明了造纸术。《蔡伦》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纸的过程是复杂的,《汉代造纸图》以静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而教学录像“造纸术”片断,则以动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浆——抄纸——烘干。《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我们看到,造纸术从我国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书写材料的面貌,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认识造纸术的发明是了不起的科学大事,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引入门道的关键
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1、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平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
2、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
3、设计表格。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
4、编写课文提纲。这是学会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课文,学生从阅读入手,分析重点难点,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学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还懂得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会读一篇课文也就会读一本书。有人说“学习就是善于整理这本书里的全部家当。整理一遍以后,放好,全在脑子里。”学会编写课文提纲,也就是学会整理书中的有效信息,把这方法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行之有效。长大以后,还会处理所有的信息——社会的和生活的信息,从而获得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