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一
在地理公开课结束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首先,我发现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偏重了,而忽视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我过多地讲解了地理概念和相关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机会。下次在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地理知识。
其次,我发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课堂氛围有些冷清,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很少。我意识到这可能与我在课堂设计和引导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下次在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种方式和活动,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会提前思考好问题和引导学生的方法,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发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明显。虽然我在课堂上尽力讲解和解答学生的问题,但是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我意识到这可能与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的不够重视有关。下次在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我会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我将努力改正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地理教育。希望在下一次的地理公开课中,能够看到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地理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二
在地理公开课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并对下一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调整。
首先,我发现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在知识的传授方面过于注重理论和概念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地理学科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和观察,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在下一节课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地观察的培养。通过组织实验和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亲眼观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次,我发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的锻炼不够。地理学科的研究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在下一节课中,我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意。
最后,我发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待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和探索,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在下一节课中,我将通过多种方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会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我将努力改正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地理教育。希望在下一次的地理公开课中,能够看到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能力。
地理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三
地理公开课后的教学反思
经过一周左右的准备,我完满的完成了本学期高三年公开课的教学,可以说这对我又是一次锻炼,我没有浪费这次机会。它既是对我平时上课的一种升华,同时也是我对自己教学的一种重新体验和尝试,虽然公开课结束了,但是它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回味,同时在教法和学法上,都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现在我们年段已经进入高考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我这次上公开课的内容是《地球和地图》这个专题中的有关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这一部分。有关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等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及自主命题省份高考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识点。随着人类交往的密切,国与国之间联系也越来越来密切,使得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因此这一部分内容成为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该类题重点考察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知识应用及迁移能力,图形设计新颖、设问灵活、综合程度高,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在平时及高三复习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对于这节公开课我是这样这样进行设计的:课前用五分钟左右把前一节课复习过的有关地图这一部分内容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一下,然后用三十分钟左右以讲练结合的形式讲清以下四方面内容,①经线和中央经线,②0点和12点,③晨线和昏线,④时间和空间日界线等来复习本专题内容,最后留五分钟左右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但课后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与最初的教学设计并不完全一只。细细一想,我觉得主要是这样的原因,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或者对教学实践反思得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准备得不充分,因而也就难以使课前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过程相一致。因此在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外,还要备我们这边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优化教和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复习,从而取得最佳的第二轮专题复习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结合我上的这节公开课的内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1、认识实质: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其实质可从四方面理解。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东早西晚(定性);地球自转周期→1个太阳日→15°/小时(定量);日地空间关系→确定时刻→矫正时刻(定标);东西时差计算→东加西减→东早西晚(定法)。因此时间计算(包括区时计算)本质上就是地方时的计算。
2、理解概念:地方时是指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同线同时);区时是指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同区同时);日界线有两条,①空间(人文)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在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②时间(自然)日界线即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所在的经线。
3、掌握方法:(1)地方时。地球上的地方时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确定,某地的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点,与12点相对的地方时为0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的地方时不同,越往东时刻越早,即东早西晚(大早小晚),每隔15度,相差1个小时。
(2)区时、时区的划分:每隔15度划分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都是15的倍数,据此可以求出任一条经线所在的时区。特别注意零时区(中时区)和12时区的'划分。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同区同时(国际标准时间,一般是指零时区的区时;美国东部时间一般是西五区的区时;西部时间一般是指西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①确定经线所在的时区,并判断两时区的东西位置关系,东早西晚;②分析已知与未知条件,计算时区序号差及区时;③根据时区序号之差于区时之差,算出结果,认真计算,并仔细检查。
(3)日界线:性质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时所在经线和时区中央经线过这两条日界线,都要更换日期。在钟点上,人文日界线两侧是相同的;在时间上,
自然日界线两侧是连续的;②运动性──人文日界线相对地球而言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运动的(随地球一起自西向东);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运动的(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向西移动),相对于太阳而言则是静止的。
以上是本人对自己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我发现这节公开课在内容上有些偏多,在力求使知识系统完整的同时,有些地方却出现了流于形式的弊端,甚至没有把典型例题讲解透彻,课堂练习的层次也不够,再加上本部分专题内容本来就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难点,因此学生掌握起来也不是一帆风顺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复习中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
(四)对课后作业的反思
在本节公开课结束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外作业。通过批改,使得我及时发现了自己在课堂上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学生在复习这部分专题内容存在的问题。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进行专题复习时,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
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有利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进行培养。总之在教学工作中,要多多反思,及时改正自己在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才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课后学校教研室领导和同行诚恳指出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收获颇多。真心感谢五中的领导,为我们教师提供这么好的教学平台进行锻炼。今后如果还有类似的机会,我会更努力准备和积极参与,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