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3篇】

时间:2013-06-08 09:32: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探讨作品中的道德观念;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其阅读和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

1. 介绍《伤仲永》的背景和作者;

2. 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3. 分析小说中的道德观念;

4. 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伤仲永》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与分析(20分钟)

1. 学生阅读《伤仲永》,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 分组讨论,就小说中的道德观念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

教师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道德观念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文学鉴赏(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运用、情节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写作训练(20分钟)

1.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选择一个小说中的情节或人物形象,展开写作训练;

2. 学生可以选择写作文章、书评、读后感等形式,要求结合小说中的道德观念进行分析和评价。

六、总结与展示(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道德观念。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2. 学生对小说中的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伤仲永》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

1. 介绍《伤仲永》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探讨作品的情感表达;

4. 进行阅读理解和综合素养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伤仲永》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与分析(20分钟)

1. 学生阅读《伤仲永》,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组讨论,就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

教师对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

四、阅读理解(20分钟)

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学批评文章或评论,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了解更多关于《伤仲永》的解读和评价。

五、综合素养培养(20分钟)

1.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选择一个小说中的情节或人物形象,进行相关的综合素养培养;

2. 学生可以选择进行演讲、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理解和思考。

六、总结与展示(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综合素养培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情感表达。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 学生对小说中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三

《伤仲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划出生字词。

  ⑵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环谒(yè)称(chèn)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即书诗四句(写)

  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

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