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语文A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山居秋暝》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能够正确运用。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正确朗读课文。
2. 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2. 学习课文(20分钟)
(1)教师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跟读。
(2)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概括和主题归纳。
(3)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和疑问解答。
3. 词汇学习(15分钟)
(1)教师通过词义解释和例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2)学生进行词汇练习,巩固词汇掌握。
4. 感受自然景色(20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如校园内的花草树木、鸟鸣虫鸣等。
(2)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题和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在户外活动中观察到的自然景色,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篇二:语文A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山居秋暝》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能够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正确朗读课文。
2. 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自然音乐,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2. 学习课文(20分钟)
(1)教师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跟读。
(2)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概括和主题归纳。
(3)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和疑问解答。
3. 词汇学习(15分钟)
(1)教师通过词义解释和例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2)学生进行词汇练习,巩固词汇掌握。
4. 写景练习(20分钟)
(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细节。
(2)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细节,以课文中的描写方式,写一段自己眼中的山居秋暝景色。
5. 作品展示(10分钟)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写的作品,分享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想象。
6.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题和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7.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眼中的秋天景色,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语文A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三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语文A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四
知识目标:
了解诗人王维,掌握诵读要领,把握诗文内容、结构、主旨。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诗文的朗读,结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体味诗画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对王维大家能了解多少?
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wǎng)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人称“诗佛”。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成就最高的一首《山居秋暝》。
2、听读感知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注意节奏、停顿
3、回答问题
(1)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请同学反复朗读后,找出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意象:山、雨、月、松、泉、石、竹、莲、舟
空山秋雨图、明月松间图、清泉石上图、竹林深深图、莲动渔舟图。
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
(3)作者对这些画面的描绘目的是什么,就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从哪句诗可以得知?
目的是要表达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反面衬托出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归隐的渴望。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句可得知。
(4)既然山中“春芳”将尽,是什么吸引诗人独“留”山中?
是山中清新的空气,清幽的美景,还有自由自在的生活。(点拨主题: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
(5)“王孙自可留”里用到了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楚辞·招隐士》。“大家注意题目,‘招隐士’,这个王孙指作者自己,楚辞中讲山中太冷清了,还是出来作官吧!王维反其道而用之,说还是不要作官好。因此前面的写景,不过是为后面作铺垫,说明山林的景色很好,适合隐居而已。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诗歌的朗读中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我们也领悟了诗歌的主题,学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今后大家再读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欣赏,这是极为有益的。
课后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借景抒情的'小散文,触摸诗人的灵魂,发挥自己的想象。(注意不要写成翻译式的文字)
语文A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
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
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
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语文A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六
教案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 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王维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景物:明月,松林——静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 ——动景青莲,渔舟